近日,韩国公布一款无人僚机系统,引起外界关注。目前除韩国外,俄罗斯、美国、土耳其、法国等多国均在发展无人僚机,并加快与五代机的协同作战步伐。
无人僚机,顾名思义,是指能够与有人驾驶战斗机协同作战的无人驾驶飞行器,通常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可以执行侦察、打击和电子战等多种任务。与传统无人机相比,无人僚机更强调与有人机的交互配合,增强整体作战效能。
无人僚机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末,随着无人机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而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僚机概念,是在21世纪初由美军提出的。2016年,美国国防部推出“忠诚僚机”计划,意图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使无人机能够配合五代机作战。
无人僚机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遥控到自主飞行的演变过程。早期的无人机多为遥控飞行器,主要用于侦察等行动。进入信息化战争时期,无人机的应用扩展到精确打击和情报收集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取得突破,无人僚机出现小型化、隐身化趋势。小型化+隐身化使得无人僚机在高威胁环境中具备更强的生存和作战能力。同时,无人僚机上配备的通信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芯片,使其在复杂战场环境中具备快速响应和多样化任务能力。
当前,拥有无人僚机研发能力或已部署相关系统的国家,主要是一些军事技术领先的国家。在这一领域,美军走在前面。美军的“忠诚僚机”项目已经进入验证阶段,代表机型逐渐成熟。澳大利亚与波音公司合作开发的“忠诚僚机”项目,于2020年实现首飞。俄罗斯推出“猎人”无人机,计划与苏-57配合作战。法国“神经元”无人机将与法德联合研制的六代机配合作战。此外,土耳其、韩国也推出了无人僚机项目或代表机型。上述情况表明,无人僚机已经成为空战技术发展的新焦点。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无人僚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多样且不可替代。作为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组成部分,无人僚机的出现大大拓展了空中作战的灵活性。无人僚机能够在有人战斗机的指挥下,深入敌防空区执行侦察、干扰和打击任务。这种将有人机的决策能力与无人机的执行能力相结合的战法,不仅使飞行员远离危险,还提升了作战效率。
无人僚机还能充当有人战斗机的“弹药库”,为后者提供火力支持。无人僚机携带小直径炸弹或空地导弹时,可为有人机提供火力支援。同时,无人僚机在电子战和诱饵任务中也表现出色,通过携带电子干扰设备或模拟有人机的雷达信号,扰乱敌方信号或分散敌防空火力。
从多国无人僚机项目发展情况看,无人僚机技术已取得明显进展。例如,美军“忠诚僚机”具备动态航线规划和战场毁伤评估能力,能够在GPS受限的环境中完成任务。俄罗斯“猎人”无人机强调隐身性和重型打击能力,计划搭载反舰导弹或空空导弹,成为苏-57战斗机的有力补充。澳大利亚“忠诚僚机”项目注重模块化设计,能够快速切换任务载荷适应战场需求。上述技术进步,反映出无人僚机正从单一作战平台向多功能作战系统演变。
虽然无人僚机展现出较大的作战应用潜力,但其发展面临若干技术瓶颈。一是自主性技术的成熟度有待提高。虽然人工智能赋予无人僚机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但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支撑人工智能技术运行的自主决策算法可能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而出现失误。美军“协同作战飞机”在测试中曾出现误判,凸显出人工智能在实际环境中的局限性。二是通信可靠性有待加强。在电子战或强干扰环境中,无人僚机与有人机之间的通信数据链可能中断,导致协同作战效能下降。三是隐身技术增加了无人僚机的设计成本和维护难度,这对于预算有限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大障碍。
技术进步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应用为提升无人僚机的自主性、可靠性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低成本制造技术为降低无人僚机生产成本提供可能。例如,美军“复制者”计划正是采用低成本策略实现大规模廉价无人机的生产部署。
未来,无人僚机的发展将呈现体系化、智能化和高能化特点。体系化意味着无人僚机将与更多作战平台集成,形成蜂群式或多层次协同作战网络;智能化体现为自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可能实现完全无人化的作战决策;高能化则指向更先进的动力系统和武器装备,如激光武器或高超音速导弹等。这种发展趋势并不意味着无人僚机将取代有人机,其作战地位仍倾向于辅助角色,而非主战力量。
无人僚机作为现代军事技术的重要创新,已经展现出较强的作战优势。与此同时,其技术瓶颈如自主性不足和通信脆弱性等,提醒人们不能高估无人僚机的作战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和制造技术的突破,无人僚机有望在智能化和体系化方向上取得更大进展,其作战能力也将在实战中得到验证。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