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陕西耀县人,1960年生。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社会学)硕士。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已出版《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投资大全》、《台湾何处去》、《海峡季风——多棱镜下两岸关系透视》、《台湾政商家族》、《塑胶霸主——王永庆》、《台湾军力》、《台湾的“黑金政治”》、《台湾省地理》、《台湾黑社会内幕》、《台湾地方派系与权力结构》、《民进党政商关系研究》、《国民党下台内幕》等。 |
作者 王建民
低薪问题是当今台湾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经济问题,也是民众抱怨最大的问题,更是对马当局与现状不满的集中表现。于是,台湾蓝绿政治人物打着“公平正义”大旗提出增加劳工工资的种种政策主张,看似照顾民众利益,能赢得掌声,但无视经济规律的民粹主义政策思维的结果,最后到头来劳工工资可能没有提高,反而会害了企业,伤了经济,造成双输的局面。
解决低薪的方案与手段为何?本来是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在台湾却成为政治思考的问题,成为民粹主义的要价,自然是搞错了方向。工资是什么?工资是劳动力或者劳动者的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如果劳动力短缺,即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工资就会上涨;否则,劳动力供给大于需要,工资就会下跌。如今台湾劳动力需求不足,失业率偏高,工资自然难以提高。劳动力需求不足,是经济形势不景气的集中反映,只有在经济景气时,市场需求与产品订单增加,企业扩充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增加,工资就会上涨与提高。可见,工资能否提高的关键是经济发展与经济景气繁荣与否。当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与岛内政治因素阻碍了台湾经济发展或经济繁荣时,工资就无法提高。但近十多年来,台湾经济景气与工资增长形成恶性循环:经济不景气,工资难以上涨;工资难以上涨,预示经济不景气。
可见,工资增加的关键是经济发展。问题是,台湾民粹主义却在阻碍经济发展。过度强调公平正义,搞平均主义,不重视经济发展,遏制竞争,忽视效率,不利经济发展,工资自然难以提高。尤其是民粹主义下的两岸政治思维,更是阻碍了经济发展,抑制了工资上涨。马当局积极努力推进两岸签署服务贸易协议,希望为台湾经济发展、尤其是为民众分享大陆红利创造条件,可是在台湾企业界普遍支持的情况下,台湾岛内出现一片反对之声音,尤其是不懂经济发展更不懂服务贸易协议的文化界人士与学生成为反对服贸协议的主流,最后让服贸协议无法在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与施行,必然伤害台湾经济发展。马当局努力推动建设自由经济示范区,希望率先局部开放,为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创造条件,但反对党抵制,社会上也有太多的人不支持,法案在立法院无通过。同时,台当局及蓝营学者倡导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对台湾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而绿营却唱反调,否定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对台湾经济的积极意义,这是违反全球共识的,而且造成岛内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缺乏共识,延误经济发展机遇。另外当下台湾青年一代追求不干扰我生活的“小确幸”观念,缺乏宏观视野与昔日的拼搏精神,不利台湾经济发展,也阻碍工资的提高。
这种民粹主义思维与反经济的做法(背后均有“惧中”与“反中”的背景),阻碍了经济发展,结果必然无法提高工资,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讲台湾工资的停滞正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但却从不自我检讨,将责任全部怪罪于马英九,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做法。
工资能否调高,除了宏观经济表现外,关键还在于企业的竞争力,在于企业能否赚钱有盈余。若企业缺乏竞争力,如何让企业提高工资?强行让企业提高工资,只会增加额外成本,加快企业的破产,会导致更多工人失业,不仅无法提高工资,反而失去工作保障。如今在选票考虑下,朱立伦主张企业税前盈余分配率先用于提高工资,不仅在技术与财务上有困难,而且会让企业增加成本,不利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企业不能大发展,又如何能提高工人工资?这样的思维与做法也许短期可以增工资,长期却影响了企业竞争力提高,影响企业发展,到头来企业与员工同为牺牲品。可以说,台湾政治人物企图通过法律手段迫使企业赚钱优先对员工加薪,不仅在落实上有困难,而且有行政或政治干预市场经济的嫌疑,不利企业的发展,削弱企业竞争力,最后受害的同样是争取提高工资的员工。要提高工资,显然不是民粹主义思维下直接让企业提高员工工资所能实现的,不是高举公平正义大旗所能实现的,关键还在于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否则人为强行提高工资,不仅做不到,反而让劳工失害。(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