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陕西耀县人,1960年生。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社会学)硕士。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已出版《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投资大全》、《台湾何处去》、《海峡季风——多棱镜下两岸关系透视》、《台湾政商家族》、《塑胶霸主——王永庆》、《台湾军力》、《台湾的“黑金政治”》、《台湾省地理》、《台湾黑社会内幕》、《台湾地方派系与权力结构》、《民进党政商关系研究》、《国民党下台内幕》等。 |
作者 王建民
30年接近三分之一世纪,不论是国际政治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科技进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样海峡两岸内部以及两岸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海峡两岸从趋于解冻、缓和、往来到逐步转变为大交流、大发展,两岸和平发展有了重大进展,两岸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但两岸政治关系更加对立,国家认同与政治发展目标却出现巨大裂痕,岛内分离主义更加严重,国家统一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可谓,30年两岸关系发展有喜有忧,有进有退。
第一,两岸关系的内部结构呈现“台衰陆兴”与“台退陆进”的巨变。30年来,两岸经济发展与综合实力发生了历史性的翻转。台湾经济发展优势逐步消失,“经济奇迹”坠落,经济优越感消退,民众自信心弱化;大陆则迅速崛起,一举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贸易体,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大,民众自信心增强,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重要影响,对解决台湾问题更加自信,更具优势。
第二,两岸事务性协商确立的“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基础。两岸的接触是一步步突破的,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与诸多不同的方式,1986年的华航事件是其之一,为日后两岸的接触有重要启示。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的成立,为两岸的协商准备了条件,随后逐步展开一系列的接触与协商,并最终于1992年达成在两岸在事务性协商中坚持的基本原则,即“九二共识”,并成为日后两岸关系发展的最重要政治基础。
第三,两岸互动主线从普遍性的一个中国认同与追求国家统一变为国家认同分歧的扩大与对立,从谁代表中国的正统之争变为统独之争。1987年前后,两岸刚刚结束对峙、冷战状态,接触逐步增多,往来增加,但双方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没有争议,对国家统一的追求没有本质区别,岛内民众90%以上认同一个中国、追求统一。但30年后,这一现象完全改变,岛内民众对国家认同出现重大转变,中国人认同持续走低,分离主义高涨,台湾主体意识或“台独”意识成为主流意识,“台湾国家化认同”持续走高,对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带来巨大挑战。
第四,两岸经济上日益紧密,政治上却日益对立。30年来,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两岸贸易、投资、金融与产业合作全面发展,甚至一度建立了经济合作的机制化与制度化,在经济上初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然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与紧密化、制度化,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度上升,但两岸政治关系未有实质性突破,一直处于间接或直接的事务性接触,无法进行政治性接触,更无法有任何政治性协商与讨论。这在全球范围与人类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独特现象。
第五,台湾政治体制与政治结构变化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影响巨大化。两岸关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岸各自内部的变化。台湾岛内政治与社会的巨大变化,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尤其是政治关系发展的关键。1986年,台湾最大反对党民进党诞生,成为摧化台湾政治变化的“癌变”与“裂变”;1987年开始,台湾开始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也逐步开始了七次“修宪”工程,台湾政治在短短时间内发生了重大变化,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先后三次选举获胜取得执政,标志着“台独”政权上台,持续推动“去中国化”的“政治、文化台独”活动。正是岛内政治的巨变,社会舆论与话语权的改变,才改变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方向,让两岸从普遍的中国人认同与追求国家统一变为中国认同的分化与国家统一的分裂。
第六,台湾问题从内战延续与国共权力之争问题逐步变为两岸关系问题,变为两岸之间及大陆与岛内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政治博弈。大陆一直认为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的延续,解决台湾问题主要依靠国共两党的合作,还曾希望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80年代中期以前,中央对台论述,只有台湾问题,没有两岸关系问题,甚至不曾有“两岸关系”四个字。上世纪80年代后期始,才出现两岸关系四个字,才逐步有两岸关系问题。岛内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形成,权力体系与权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国民党不能再完全主导政局与政治决策,台湾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不再简单的是国共之间的事情,而是两岸之间的事情。大陆曾提出“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就是寄希望于国民党,已不再适用台湾变化了的政治与形势。大陆的政治对手发生变化,从中国国民党变为轮流执政的中国国民党与民进党。
第七,两岸在国际社会的较量与互动曲折起伏,波澜壮阔。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存在与互动一直是一个十分复杂、敏感的重大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岸在国际社会的互动、较量、斗争从没有停止过。在这期间,在大陆方面的主导与努力下,创造性地为台湾以适当名义、身份参与特定国际组织做出了多种不同特殊安排。除了“奥运会模式”外,还有“APEC模式”(台湾只能以“经济体”身份参与相关活动,台湾领导人不能参加领袖会议)、“WTO模式”(台湾以“台澎金马关税区”名义加入)等。但台湾方面不时企图在国际社会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努力从没有停止过,也不断遭到大陆的反对,因此在国际社会大陆坚定维护一个中国框架与台湾谋求突破这一框架成为30年来两岸较量的又一主线。 (作者 王建民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 )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