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时代力量党”不想当“小绿”是痴人说梦

王建民

 王建民,陕西耀县人,1960年生。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社会学)硕士。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已出版《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投资大全》、《台湾何处去》、《海峡季风——多棱镜下两岸关系透视》、《台湾政商家族》、《塑胶霸主——王永庆》、《台湾军力》、《台湾的“黑金政治”》、《台湾省地理》、《台湾黑社会内幕》、《台湾地方派系与权力结构》、《民进党政商关系研究》、《国民党下台内幕》等。

   作者 王建民

      日前“时代力量党”创党主席及党籍“立委”黄国昌甚为活跃,强调“时代力量党”不要做“大绿”民进党的“小三”即“小绿”,进而提出政治发展A计划与B计划,若“时代力量党”要做“小绿”,就要筹组新的第三势力。然而,靠“反中”与太阳花学运起家的黄国昌与“时代力量党”,是典型的激进“台独”代表与政党,“仇中反共”,共同打败了国民党,何以能够摆脱“绿色”政治标签。

      黄国昌与他创立的“时代力量党”,就是一个新兴的“台独”政党,是整个绿营的一部分,自然被称为“小绿”或“新绿”。这一点毫无弹疑问,早已被定性。问题不是绿不绿的问题,而是“独不独”的问题,如果政治立场追求“台独”与“反统”,筹组再多的第三势力也改变不了“台独”属性。

      黄国昌日前表示,如果“时代力量党”要做“小绿”,他会毅然离开,要推动能够制衡蓝绿两大党的“新国会”,为此提出A计划与B计划方案。A计划就是请益更多所谓第三势力的朋友,加入“时代力量党”,但又认为面临两大障碍。一是如何拿掉“小绿”标签,二是“时代力量党”是否自己要走“小绿”路线。这一计划若无法达成,则有B计划,就是另组政党。

      这一计划听起来很理性,很美好,不做“小绿”,但事实上黄国昌的政治立场决定他逃不脱“台独”与绿营的政治枷锁。他首先请益的所谓第三势力代表却是新兴“台独网红”陈之汉。陈之汉与韓國瑜直播走红,如今却成为“反韩大咖”与“台独网红”,成为绿营政客最喜欢的网红。黄国昌还有意邀请陈水汉出任“时代力量党”下届不分区“立委”,只是陈意愿不高,但不妨碍他们共同的“台独”立场,共同表达反对“一国两制”,还要在台北发起所谓“反红色媒体”大游行。

      “时代力量党”是一个典型的“台独”政党,却因权力与路线之争陷入新的困境。“时代力量党”的崛起、发展与柯文哲有密切关系,两者相互支持与利用。然而,当柯文哲重申“两岸一家亲”立场之后,“时代力量党”内部在如何应对自称“墨绿”、政治盟友柯文哲与“两岸一家亲”的柯文哲问题上发生分歧,出现矛盾。“台独”理念强烈者表达反对,以与柯区隔;但利益型人物则继续与柯合作,依靠柯的人气生存,在选举中争取胜利。但内部矛盾还是不断上演,黄国昌辞了党主席,还想进一步另组新政党,“时代力量党”面临明年初“立委”选举的严峻挑战。

      黄国昌要“时代力量党”“去绿”或筹组第三势力,更是痴人说梦,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第三势力不是第三大党,应是指第三条道路,在台湾就是超越蓝绿的第三种发展道路与政治力量。然而,台湾是典型的蓝绿二元政治结构,第三势力难以生存与发展,事实上没有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可走,或者说根本走不通。在台湾,不论你是何种政党,叫什么名字,你必须回答台湾的政治定位,回答两岸政治定位。如果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回避,要走所谓的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是不现实的,是在作秀,无法发展壮大。因此在台湾300多个政党中,有一定影响的政党不超过10个,这10个政党不是蓝的就是绿的,没有超越蓝的。新党、亲民党,“台联党”,“时代力量党”等先后自称要成为第三势力,最后在回答两岸政治或统“独”问题后均原形毕露,不是归于绿营就是蓝营。如此以来,“台联党”、“时代力量党”、“社民党”等归为绿营,也就是小绿,与“大绿”民进党共同构成绿营;新党,亲民党等与国民党归为蓝营。如果黄国昌未来组成的新政党仍坚持“台独”主张,强烈“反中”,依然是另一个“新绿”与“小绿”,仍是民进党的“小三”,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第三势力。

      当然,黄国昌与他创办的“时代力量党”,在政治路线上与民进党一致,均是“台独”、“反中”、反国民党,所不同的是在黄国昌、“时代力量党”在一些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的主张不时与民进党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均是绿营的政治定性,不影响他们是政治盟友,共同谋求“台独”与“反中”。

      总之,台湾政党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回避台湾前途问题,不可能回避两岸关系发展问题,更不可能回避统“独”问题。这是检验一个政党政治属性或蓝绿属性的关键问题。如果回避了这一问题,任何政党或政治势力只是逃避现实而已,不可能发展壮大,不可能成为有影响的政党或政治势力。这也是为何多年来,台湾一直没有真正的第三势力以及第三势力概念被乱用、被滥用的原因所在。 (作者 王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