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邓利娟:大陆对台经贸政策的变化与走势

邓利娟

邓利娟, 1959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福建省政协常委;民进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台港澳与特区研究促进会副会长等职。

  作者 邓利娟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为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而迈向两岸和平统一,大陆一向积极鼓励与支持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自2005年起还陆续实施一系列“惠台”经贸政策。但是,2016年蔡英文当局执政以来,不承认“九二共识”,大力推进“台独”分裂活动。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因此进行了一些调整。2020年1月蔡英文获得高票连任后,更是挟强势执政及操作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未来四年,大陆对台经贸政策走势如何成为近期两岸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大陆对台经贸政策的发展与变化

    (一)对台单方优惠经贸政策

    为了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争取台湾民心,多年来大陆对台经贸政策中“惠台”政策一直是重要内容。自2005年起,大陆陆续实施一系列对台单方面优惠经贸政策。如,自2005年8月起大陆单方面对原产于台湾的菠萝等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2008年马英九上台执政,由于两岸具有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呈现良性互动,大陆惠台经贸政策进一步升级,最典型的就是,大陆在签订两岸ECFA过程中,基于两岸经济规模和市场条件的不同,采取“让利”立场,以照顾台湾中小企业和广大基层民众的利益,尤其是照顾台湾农民的利益。在ECFA“早期收获”的安排中,台湾有539项产品出口大陆免关税与享有通关便捷的权利;而大陆只有267项产品输往台湾享有优惠关税。在两岸关系呈现良性互动时期,这种对台倾斜的优惠经贸政策无疑有助于两岸经贸关系更加密切,并有助于促进台湾经济发展。

    (二)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对台经贸政策

    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后,不承认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关系陷入严峻对抗的局面。进入2019年选举年后,蔡英文当局为了政治与选举利益,更是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快推进“台独”分裂活动,大肆挑衅大陆,严重阻碍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在此背景下,大陆惠台政策逐步调整为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重点在“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台湾企业提供更多同等待遇”。2018年2月,大陆发布实施 “31条惠台措施”,其中有12条措施涉及加快给予台资企业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如,明确台资企业参与“中国制造2025”、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采购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享有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明确台资企业用地、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台资农业企业可享受的相关政策,并支持两岸业者在小额支付、征信服务、银团贷款等方面深化金融合作。2019年11月大陆再公布宗旨与“31条惠台措施”一脉相承的 “26条惠台措施”,其中涉及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有13条,包括台资企业同等参与重大技术装备、5G、循环经济、民航、主题公园、新型金融组织等投资建设,同等享受融资、贸易救济、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便利、标准制订等政策,支持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示范点建设等。上述种种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对台经贸政策措施,获得了台企台胞的热烈响应,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推动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积极作用。

    (三)反制“台独”的对台经贸政策

     面对蔡英文当局加快推进“台独”分裂活动的严峻形势,大陆一方面积极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配合在国际空间、外事及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反制“台独”的行动,在经济领域于2019年8月果断暂停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据台湾“观光局”的资料,大陆居民赴台观光人数由8月的21.6万人骤降至9月的6.6万人,减少了69.5%,10月为6.9万人,11月5.4万人及12月5.7万。台湾的旅游景点、旅馆、餐饮、夜市及航空业等观光相关产业已逐渐变成所谓“惨业”,台湾社会“讨厌民进党”的氛围因此有所强化。作为反制“台独”的经济措施,应该说暂停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已产生了一定积极效果。

    二、新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调整大陆对台经贸政策

    2020年1月蔡英文获得高票连任后,更是挟强势执政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湾当局一方面极力操作新冠肺炎疫情,迎合西方反华政客“反中仇中” 的操作, 大肆诬蔑攻击大陆,炒作台湾参与WHO的议题,企图“以疫谋独”;另一方面支持纵容少数“台独”分子疯狂的“台独”分裂活动:推动所谓“制宪公投”;提案删除“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中“国家统一”相关文字,等等。台湾当局不断试图极限挑战大陆的底线,两岸关系无疑已陷入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未来四年,大陆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反制民进党“台独”的严重挑衅,显然已是十分紧迫的战略性任务。在此背景下,进一步调整对台经贸政策势在必行。

    新形势下调整大陆对台经贸政策的切入点应是尽快调整“惠台”政策的对象,即,“惠台”政策的对象应明确定位为“台湾同胞”,尤其是到大陆来发展的台胞,如“31条惠台措施”及“26条惠台措施”所宣示的宗旨,这有利于两岸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和平统一的长远战略利益。而以往以整个台湾社会为对象的“惠台”政策特别是单方对台倾斜的所谓“让利”措施则应当取消,其理由如下:

    (一)实施单方倾斜的惠台政策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已消失

    大陆推动以ECFA为代表的对台单方倾斜的惠台政策,是基于当时两岸之间存在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蔡英文当局执政以来,不仅否认“九二共识”,还变本加厉地加快推进“台独”,疯狂挑衅大陆,继续实施单方倾斜的惠台政策的政治基础和前提条件已经消失。而且,由于这些惠台政策多是以往两岸在公权力层面协商合作的结果,如果在没有政治基础下继续运作的话,就容易陷入台湾当局期望的两岸“一中一台”的政治框架,实现其在两岸问题上“政经分离”的目的,即在政治上谋取“台独”的同时,在经济上继续从大陆获取利益。

    (二)不应给坚持“台独”的民进党当局增加经济施政的筹码

    当今台湾社会是选举社会,在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背景下,大陆若继续实行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单方惠台经贸政策,等于变相支持民进党当局。蔡英文能在2020选举中获得高票连任固然原因复杂,但与蔡英文一再蒙骗台湾选民特别是年轻选民“台湾经济20年来最好”及“台湾是四小龙第一”有关系。事实上,两岸贸易长期是支撑台湾经济的十分重要力量,按台湾官方统计,2019年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1322.28亿美元,台湾对大陆顺差高达737.85亿美元,而同期台湾总体贸易顺差才434.77亿美元。这种状况相当程度抵消了大陆反制“台独”经济措施的效应。

    (三)新形势下应当加强经济领域打击“台独”的力度

    虽然大陆在2019年采取暂停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的措施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其毕竟是个案、局部性的经济措施,其打击“台独”的效应尚不明显。与同时期大陆在国际空间、外事及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有力反制“台独”措施相比,经济方面反制措施的力度明显不够。以ECFA为代表的对台单方倾斜的惠台政策,对台湾经济社会影响广且深,若是适时停止实施这些政策措施将是有力打击“台独”的经济举措。

    三、大陆对台经贸政策走势展望

    (一)在市场原则下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未来四年大陆应加强反制民进党当局“台独”的经济政策力度,并不是要放弃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事实上,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有其强大的内在市场驱动力。2020年第一季度,在两岸紧张对抗的形势下,台湾“投审会”核准的台商投资大陆案件131件,投资额20.09亿美元,年增率分别为3.15%及63.87%,就是例证。两岸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总体上是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

    但是,应对民进党当局疯狂推进“台独”分裂路线的新形势,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应当尽快调整为:按照市场原则,在平等互惠、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发展两岸经济关系。一方面,大陆应当取消以往以整个台湾社会为对象的“惠台”政策特别是单方对台倾斜的经贸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两岸均为WTO的成员,双方就应公平遵循WTO的规范。而台湾方面多年来违反WTO规定,采取对大陆贸易歧视性的政策,至今仍有2378项农工产品不准从大陆进口。这种不公平现象应当尽早予以纠正,切实改善长期以来大陆对台湾巨大的贸易逆差的不平衡状况。

    (二)继续推动以两岸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对台经贸政策

    2018年及2019年大陆先后公布实施的“31条惠台措施”及“26条惠台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越来越多台企台胞特别是台湾年轻人享受了大陆发展机遇,两岸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而这种局面正是民进党当局所惧怕的,近段时间来,他们不断罗织罪名打压处罚在大陆就业的台湾同胞,剥夺台湾年轻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大陆方面相应要进一步落实落细“31条惠台措施”及“26条惠台措施”,充分保障来大陆发展的台企台胞特别是台湾年轻人的合法权益,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事实上,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陆方面不仅全力照顾在大陆台胞的生活和防疫需要,做好滞留台胞的服务工作,全力救治台胞患者,许多省市还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台资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持与帮助。无论如何,民进党当局是无法阻挡两岸融合发展趋势的。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