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古寺今何在 流水尚能西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国学经典      2021-01-18 11:17:51

     古寺今何在 流水尚能西(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浣溪沙

  苏 轼(宋)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昔日蕲水,今谓浠水;昔日兰溪,今谓浠水河。而千年前苏轼探访的清泉寺,早已不复存在,但其所在地仍沿用旧名“清泉镇”。

  1984年,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政府在古清泉寺旧址上修建了闻一多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出生于浠水的爱国志士。不过,只要细心寻觅,在纪念馆的前门、后院,依然可见清泉寺的旧迹。馆前广场上,矗立着闻一多铜像,若走近铜像瞻仰,可要小心脚下。一块不及瓷砖大小的长方形井盖下,隐藏着清泉镇与清泉寺赖以得名的清泉井。井盖上刻有“清泉井”三字,并标注了其悠长的“年龄”。若蹲下身来,从井盖上的洞口向里凝望,可见深不可测的井水和井壁厚厚的青苔。据史料记载,唐朝贞元六年,佛教徒们选中此地建寺而掘井,见井水清澈而甘甜,取名“清泉井”。清泉井前方不远,有一处水池,名为“羲之墨沼”,相传为王羲之洗笔池。全国各地,王羲之“洗笔池”并不鲜见,书圣王羲之到底是否到过浠水已难考证,倒是苏轼自述《浣溪沙》写作背景的一段话,成为此处“羲之墨沼”的典故来源。苏轼写道:“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

  宋代以来,清泉寺屡毁屡建,如今在纪念馆的后院中,只保留着一块白色大理石匾额,成为“清泉寺”最后的遗迹。县志记载,元末至正十一年,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率“红巾军”起义反元,驻兵蕲水。明洪武年间,清泉寺在原址复建,至清代遭火灾又受损毁,同治年间复建,但未恢复旧观。再后来,清泉寺做过学堂、仓库,最终坍塌。

  沧海桑田,就连寺外风物,也早非昔时模样,唯有河水西流,一如往昔。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虽有官衔,但仍是戴罪之身,薪水很少,就连维持日常生活都很困难。不得已,苏轼一家必须亲身耕种,才能勉强温饱。元丰五年春,苏轼到离黄州东南30里地的沙湖再买些田种,没想到看田回来后,便患上了左臂肿痛的病,一直难以治愈。幸亏蕲水县尉潘鲠向他推荐了蕲水名医庞安常,经庞安常治疗后,苏轼的症状大有好转,心情也大好,便与庞安常结伴同游清泉寺。

  苏轼看到清泉寺外,兰溪之水可以西流的奇景,触景生情,写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千古名句。中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所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才是常态;而兰溪也就是浠水河流经此处时,发生了几次大转弯,因此在部分河段出现了“河水西流”的现象,今人看来并不神奇,但在诗人眼中,便触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在最失意时,却充满希望之光;在最坎坷时,却旷达超脱、随遇而安。难怪人们说,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文风的重要转折点。著名的《定风波》也是写于此时,从沙湖看田归来遇雨,旁人没带伞都觉得狼狈,只有苏轼漫步徐行,且吟且啸,快活自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古建筑也许早已消失不见,而诗人的精神,却历千年而不朽。

本报记者 田豆豆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田豆豆  |  责任编辑:张祝华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