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共十三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近期热播电视剧《狂飙》意外带火了一本书——《孙子兵法》,听说都卖断货了。《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它总结和揭示的一般军事规律,对于当代军事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意义;而其辩证能动的思维方式、求实进取的文化精神,也已渗透到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模式提供着用之不竭的文化启迪。从哲学层面来说,《孙子兵法》最值得肯定的是它的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思维可以概括为八个基本意识。
全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古人认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局决定着一域的存亡,任何事业成败的关键正在于能否认识全局、驾驭全局。而谋全局需要的是高屋建瓴、宏观控制的大见识、大魄力,处处高人一筹,时时占得先机。
《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驾驭治军用兵的方法。无论是政治与军事主从关系的分析、经济与战争依赖性质的阐述,抑或是敌我战略优劣态势的判断、作战指导原则各个层面的协调,它都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互补性的特征,如战略预测上的“五事七计”,治军手段上的“令文齐武”,作战方法上的“奇正相生”,战争观念上的“仁诡相济”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著、占隐察机的预见能力。
重点意识:抓住重点,强调主次
抓住重点,强调主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孙子兵法》不愧为“兵学圣典”,对这层道理有十分深刻的阐释,在它看来,即使有极大的优势,但如果不讲主次,四面开花,全面受敌,撒胡椒面,那这种优势也将不复存在,反而处于极大的被动,所谓“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兵力中心突破,这就是“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子兵法》全书既坚持全面论,更强调重点论。其所有命题,均以两点之中抓重点的方式来表述,如攻守一体,以攻为重点;奇正相生,以奇为优先;主客相对,以客为侧重;常变并行,以变为主体。“全胜”“战胜”不可或缺,而以“战胜”为重中之重;“避实”“击虚”相辅相成,而以“击虚”为根本选择。
创新意识:观念的创新、战法的创新、思维的创新
任何事物活力都渊源于锐意开拓,不断创新。创新精神融入了《孙子兵法》的整个层面,是《孙子兵法》能够超越其前代兵学理论、独领风骚的根本标志。
《孙子兵法》的创新包括观念的创新、战法的创新、思维的创新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孙子兵法》排斥了“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的旧“军礼”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时代要求、迎合新的战争形势的兵学理论,用“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取代“鸣鼓而战,不相诈”;用“掠乡分众”“堕其城,毁其国”取代“不杀黄口,不擒二毛”;用“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取代“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及三舍”。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创新,使其兵学理论成为与时俱进、满足现实的战争指导原则,实现了中国古典兵学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飞跃。
机遇意识:“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机遇指的就是时机,是关系战局胜负趋势的基本条件。《将苑·应机》云:“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在利用“时机”问题上,一方面自然应该持重,不可轻举妄动,所谓“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另一方面更应该善于把握战机,“得时无怠,时不再来”,“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惟恐不及”;否则便会“失利后时,反受其殃”。
《孙子兵法》的高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它对创造和把握机遇的重视。它主张在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和运用有利的作战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去夺取战争的胜利,即通过“造势”“任势”“示形动敌”等手段,寻得最大的机遇,争取最好的条件。所谓“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而一旦捕捉到机遇,则要毫不犹豫地把握住,使之转化为胜利的现实:“始如处女,敌人开阖;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主动意识:“致人而不致于人”
主动权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在战场上,主动权即军队命脉之所系,谁失去行动自由,谁就面临失败的危险。孙子对这层道理早有深刻的领会,并用简洁深刻的一句话概括揭示了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不朽命题:“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一原则是孙子制胜之道的灵魂。
为了达到掌握主动权的目的,孙子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了相关要领:第一,示形于敌,迷惑和欺骗敌人,使其暴露弱点,然后给予凌厉的打击。第二,“以十击一”,即集中优势兵力,果断有效地打击敌人。第三,“攻其所必救”,即正确选择作战的主攻方向。第四,“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即高明把握实施攻击的有利时机。第五,“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察知战场地理,了解战场天候,并采取“策”“作”“形”“角”等手段,全面掌握敌情。第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变化而取胜。
优势意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在军事斗争中,奇谋妙计固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从根本上讲,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败天平上的砝码。因为不仅“伐兵”“攻城”离不开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巧妙运用,就是“伐谋”“伐交”也必须以雄厚的军事实力为后盾。
孙子对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军事实力运用的原则和实力建设的方法、途径诸问题。具体地说,“先为不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是实力政策;“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即“强攻弱守”是对实力的战略运用;“修道而保法”是发展军事实力的基本原则,而“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则是实现实力政策所要达到的上乘境界。孙子认为,战争指导者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物质条件的优劣、军事实力的强弱,灵活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以达到在战争中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偏锋意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另类思维,剑走偏锋,往往能起到特殊的效果,达成意外的收获,此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之所以能享有“百世谈兵之祖”的美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往往不按常规出牌,常常有出人意表的哲理阐发。
例如,有关军队法规制度的实施,通常的做法是照章办事、令行禁止。《孙子兵法》承认与强调这一规则,提倡“修道而保法”,但又认为,在特定条件下,必须剑走偏锋,另出奇招,有变通,有另类。所以,它又提倡“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意谓为了激发士卒的杀敌之心,必要时就要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法外施恩,颁布不合常规的命令,莫测高深。又如,军队驻扎与布阵,通常的处理当然是“前左水泽,右背高陵”,“前死后生”,但在特殊情况下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再如,有关军队的人员优势问题,既一再提倡要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以十击一”,又不机械对待,主张精减与压缩人员,“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所以,剑走偏锋,另类思维,是《孙子兵法》思维理性的显著特征之一。
忧患意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的文化精神中,还有一个常为人们所忽略但却十分重要的内涵,这就是强烈的忧患意识。孟子尝言:“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又说“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子作为伟大的兵学家,对兵凶战危尤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忧患意识在他的身上特别充沛,《孙子兵法》字里行间渗透着“慎战节兵”的价值取向,洋溢着“以战止战”的文化理念。
这种忧患意识不仅笼罩在战争观、战略论的层面上,也反映在具体作战指导的细节上;不仅在战争之前、战争之中有鲜明的体现,在战争善后问题上也有突出的表露;不仅在处于逆境情况下一再强调,在处于顺境条件下也反复重申,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等格言,均是其厚重忧患意识的集中流露,反映了一位优秀思想家对国家安危、民众存亡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正是由于《孙子兵法》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它才超越了普通的兵书层次而升华到了伟大哲学理论的高度。
《孙子兵法》始终在强调一个原则,对所有人而言,忧患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人们既要善于从逆境中奋起,更要能在顺境之中善始善终,戒骄戒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才是做人处世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们今天领略《孙子兵法》精辟哲理时所应该具备的现代意识。(作者黄朴民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