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新疆喀什4月6日电 题:探访新疆喀什“特殊幼儿园”:找回有声的世界
中新社记者 朱景朝
清晨,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进入新疆喀什地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在这里学习的都是0-6岁的孩子,其中58位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
老师比学生提前20分钟进教室,在完成消毒杀菌后,对进班的学生一一晨检:检查人工耳蜗、助听器是否运行正常,衣服口袋里有无硬物,测量体温。
米热巴妮古丽是“苹果班”老师,该班学生为4-6岁。记者走进该教室,看到孩子们坐着围成半圆,听老师点名,以看他们的反应。再放音乐,关闭音乐,反复关停让孩子们识别。然后是发音练习。
“a、i、u、m、s、sh”,米热巴妮古丽念道,这6个音涵盖了高、中、低音频,对训练听觉能力、发音能力、语言能力十分重要。
5岁的乃斯如拉在班里很活跃,在老师面前唱起了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和《两只小老鼠》,吐字准确,发音好听。
乃斯如拉因先天性听力障碍,2019年在国家项目的资助下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此前他听不到声音,只能靠手势表达。手术后,他听到了声音,经过2020年一年的线上康复训练,如今可以与家人正常交流,他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许多。
“手术前也曾有过担心:家里的经济条件能不能承受,效果怎样?”他的妈妈美热亚木告诉记者,手术免费,孩子的进步比想象的好得多。
人工耳蜗植入或者佩戴助听器解决了听的问题,但要能说话还需要坚持不懈地科学训练。
喀什地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如仙古丽说,学生们每天要进行语言、科学、健康、艺术等方面的集体教学,这和普通幼儿园上的课没有区别。此外,还有“个别化训练”,老师按照每个学生的听觉、发音、语言、认知、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按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特征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诊断性教学。
米尔斯曼曾是一家医院的助产师,因为自己患听力障碍的孩子成功康复,她也成为了这所幼儿园的听能管理老师——给孩子测听力,验配助听器,制作耳模。
“孩子第九个月确诊为听力障碍,叫她的名字没有反应。”她和丈夫一度迷茫。
2016年10月,受益于“七彩虹”国家项目,为其孩子双耳免费佩戴了助听器,2017年3月入园康复,2019年通过了各类测试,毕业出园。目前,在喀什市一所普通幼儿园过渡学习,今年9月将上小学。
“孩子很容易忘记白天学校学习的内容。每天晚上我给孩子播放教学数据库里的声音,还反复教她生活用品的认知,复习白天所学。”她说:“我考取这里的老师,就是为了与其他家长分享我的经历和方法,让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如仙古丽说,让孩子们能听会说,出园上学,融入社会是这所“特殊幼儿园”的使命,然而老师们为此付出的爱心和耐心一般人难以想象。
喀什地区残联党组书记、副理事长周世成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学生来自喀什地区所有县市。学生的康复期一般是10个月,康复期间学生吃饭、住宿及训练全部免费。除了国家项目资助,援疆省市、慈善基金会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给这些不幸的孩子点燃了幸福的火种。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