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4月27日电 (高康迪 高莹 高展)一块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纺织品,已经黯淡无光、支离破碎,很难看出它原先的模样。为了保护它们,纺织品修复师要将这些“面目全非”的纺织品进行修复。
采集信息、检测、消毒、清洗、平整、背衬染色、针线加固……记者近日走进甘肃省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实地探访纺织品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据了解,每一件文物纺织品在修复之前,都要经过一系列修复准备,并制作修复方案、上报相关部门,等方案申报批复后,才可着手修复。
目前,该修复中心共有4名纺织品修复师,自从建立纺织品保护修复工作站以来,已完成4个纺织品保护修复项目、数十件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通过保护修复的纺织品文物形制、纹饰更清晰,色彩更鲜亮,提高了观赏价值,更为古代纺织工艺、装饰艺术等研究提供了线索。
“刚拿到这件文物的时候已经完全变形,皱皱巴巴,上面全是污渍”。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纺织品修复师赵喜梅在工作台旁坐着,身穿白大褂,戴着放大镜,手里拿着镊子和针线,正在修复南北朝时期的一件联珠动物纹刺绣剑臂,“这件纺织品剑臂的缝合处已完全开裂,只留下针眼,但清晰的针眼是修复缝合的依据”。
据赵喜梅介绍,修复文物纺织品所用的绉丝纱比头发丝还细。 高展 摄
赵喜梅用磁块平整着文物说:“这件剑臂的刺绣精细到每厘米长度内10个针脚,纹样是团窠联珠纹,这种纹样是典型的波斯萨珊文化风格,盛行于北朝至唐代中期,团窠联珠纹内的野猪纹和翼马等造型更体现出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据介绍,纺织品文物修复方法较多,但目前国内外较为广泛使用针线加固法,它是运用缝制服饰的针线技术来修复纺织品文物,这种方法通常在纺织品文物背后或表面加衬一层现代织物,通过针线,将两层或多层织物缝合,以起到加固文物破损部分或整体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针线修复法是一种可再处理的方法,即修复部位的材料在将来必要时可以拆除,从而恢复文物原状。
“大多数的纺织品文物比较脆弱,对于较为糟朽的纺织品文物,因为牢度较差,使用皱丝纱包覆,沿着文物破损或开裂的边缘对绉丝纱和背衬进行固定,把文物包裹在两层织物里面,起到保护加固作用。”赵喜梅说。
“当一件不成型、污染、破损严重的纺织品文物经过保护修复展现出新的面貌的时候,很有成就感。”赵喜梅说,保护修复的过程不仅可以研究文物的纹饰,也可以探索文物后面的故事,有时还可能发现一些新的资料信息进行研究。
“眼睛酸痛时才会停下来休息休息。”同为纺织品修复师的王菊已经修复十余件纺织品文物,在她看来,自己的工作更像医生,只不过患者是一件又一件古老的纺织品文物。
修复过程中,为了文物形制的准确,不仅需要仔细思考,还要翻阅大量资料,寻找依据。另外,为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静不下心来,就一步都坚持不了”。因此,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耗时较长,需要格外仔细认真,才能高质量完成每一件文物的修复工作。
用一针一线修复千年丝绸上的“缺失”,纺织品文物修复师也在一次次与文物亲密接触中,探访着纺织品文物背后的每一个故事。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