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8日电 (记者 杨程晨)从西藏昌都市江达县郎绕神山俯瞰,与四川德格县隔金沙江相望的岗托村,藏式房屋错落有致,现代化村落干净整洁,村口门楼挂着“西藏解放第一村”的牌匾。
资料图: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布达拉宫。 中新社发 贡嘎来松 摄
71年前的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渡过金沙江,雪域西藏由此进入崭新世界。彼时,帝国主义势力唆使,西藏政治形势严峻,分裂分子公然“藏独”……解放西藏又争取和平,正考验着新生共和国的领导人。
回首1921年中共建党之初,西藏尚处蒙昧的农奴制社会,贵族上层支配着绝对社会主导权。民国政府虽对西藏拥有主权,但疏于管理——噶厦地方政府与英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暗通款曲,帝国势力角力雪域,中国统一版图岌岌可危。
中共早期便对解决民族地区问题有着具体主张。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民族自治的初步概念。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藏族地区,认识到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反抗帝国主义对解决西藏问题的必要性。1935年,中共中央发布《告康藏西番民众书》,提出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的主张。到达延安后,中共培养民族干部,招收了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族青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张永攀向中新社记者介绍,上世纪30至40年代,中共在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上表现出三个特征:宣传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团结中国各族人民。
张永攀认为,彼时中共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已摆脱苏联模式,走出了符合中国民族实际的新道路。这些思想和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延续和进一步发展。
1950年初,就在新中国成立数月后,毛泽东决定以中共中央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为主力,解放并经营西藏。通过实施昌都战役,以打促和,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被打开。经过反复谈判协商,《十七条协议》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从此,西藏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张永攀表示,中共在西藏问题上作出了以往中央政府无法实现的承诺,即在西藏主权问题上不容任何外国势力质疑;在涉藏事务上,中共体现出灵活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具体的步骤上反复调整方案。在西藏和平解放历程中,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付出了集体智慧和心血。
1959年3月10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但仅十数天即被驻藏解放军平息。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开启在西藏的民主改革,西藏百万农奴获得了解放。
20世纪初到过拉萨的英国记者埃德蒙·坎德勒在《拉萨真面目》中记载,西藏人民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年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云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非人道社会的革命性事件,便是1959年的民主改革。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原副秘书长孙勇说,从1951年到1959年,西藏民众“看了8年、比了8年”,认识到中共是全心全意为西藏民众服务的政党,认同了共产党。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各族百姓当家做主。此后,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历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政府主席均为藏族公民。自治区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比逾七成。西藏各族百姓成为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享有者。
如今,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1902.74亿元人民币,而1951年这一数字仅为1.29亿元;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万元,比1959年的35元增长416倍;近5年,西藏经济增速在13%以上,居全国前列。2019年底,随着74个贫困县区摘帽,62.8万贫困人口告别贫困,西藏宣布“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成为中国最早脱贫的省区之一。
西藏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享受着从摇篮到暮年的社会保障政策,是中国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的地区之一;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宗教和睦、佛事和顺。虽历经风雨,但各族人民齐心守护平安,西藏走向长治久安的基础更加坚固。
2021年适逢中共建党100周年以及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经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深刻的社会变革与西藏相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完善,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跨越,西藏各族百姓平等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当中,成为管理西藏地方社会事务、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是中共治藏的一种工作机制,自1980年以来的历次会议都为西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其发展史上的关键。尤其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明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后,中央第六(2015年)和第七次(2020年)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拓治藏方略,内涵从“六个必须”增至“十个必须”,成为西藏工作行稳致远的根本遵循。
张永攀说,“治国治边”思想是中央对过去边疆治理思想的创新发展,体现了治国、治边、治藏三者的逻辑关系,是针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疆稳固与巩固国防、西藏迈入新时期三者的哲学思考。
今日西藏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是中共治藏方针政策符合西藏社会实际需求的最好佐证,是对全国大局的最大贡献,更是充满信心地回应世界的最优答卷。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