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七一勋章”首次颁授,共产生了29名“七一勋章”提名人选。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杰出贡献、建立卓越功勋;他们道德品行高尚、创造出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党全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受到高度赞誉。
吕其明,男,汉族,1930年5月生,1945年9月入党,安徽无为人,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一生坚持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劳动人民。70年来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红旗颂》、《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和“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人物简介
吕其明,出生于1930年5月 ,中国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吕其明10岁随父参加革命,15岁入党,19岁随部队进驻上海,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最初担任小提琴演奏员,后任电影作曲。数十载从艺路上,吕其明谱写了无数经典乐章,创作了《红旗颂》《使命》等十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其最为著名的作品《红旗颂》,是在他35岁那年创作的,以诗性的音乐描绘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吕其明,先后为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从《红旗颂》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从《谁不说俺家乡好》(合作)到《微山湖》……吕其明创作的旋律,留在了无数人的记忆之中。
2011年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2014年获得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2017年12月,吕其明以《红旗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综合类最佳创作奖。 2019年12月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吕其明“七一勋章”。
在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
10岁时,吕其明随父参加新四军第二师抗敌剧团行军、演出。第二年,作曲家贺绿汀在部队联欢会上的一次小提琴演奏为他打开了音乐的大门。3个月的时间里,贺绿汀帮助剧团练歌、教乐理来提高音乐水平。得到贺绿汀的言传身教后,吕其明对音乐的向往更加强烈,内心滋生了一个“小提琴梦”。
1945年,父亲吕惠生不幸被捕牺牲,年仅43岁。在父亲的精神感召下,同年9月,15岁的吕其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5月26日,上海宣告解放前一夜,吕其明和华东军区文工团团员睡在上海老北站的条凳上,度过了他终身难忘的19岁生日。
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杀敌的战士,战旗在前仆后继的战士们手中接力、挺立,父亲的英勇就义,天安门城楼前红旗的海洋,检阅时势不可挡的英雄步伐……这些场景都是吕其明内心的澎湃动力。整整7天,吕其明夜以继日,创作出了一部献给父亲、先烈,献给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赞歌《红旗颂》。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管弦乐作品,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在此后长达54年的时间里,吕其明精益求精,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最终于2019年定稿,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他说:“我将自己的人生与共和国70年一起写成了歌。这是我送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音乐作品经典传颂
唯有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才感动人心;只有扎根土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红旗颂》之所以能够被那么多人喜欢,只因为我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与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感情在乐曲中交汇和共鸣。——吕其明
虽然吕其明的创作风格不断变化、愈加多元,但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把心交给祖国”的赤子之心。“为人民而写作,是我一生最崇高的天职。越是植根民族土壤的作品,越有艺术的生命力。”这是吕其明的座右铭。
《红旗颂》是吕其明1965年时的一个奉命之作,是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而创作的。它以开国大典为背景,描绘了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雄伟庄严的情景。当时,上海音乐家协会党组召开会议,一轮初选后,大家一致认为“歌颂党、祖国、人民、人民军队的作品需要加强,应该要有一部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在场的老前辈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少壮派”——吕其明。5月就要演出,容不得吕其明有半点儿犹豫。决心背水一战的他随即闭门在家潜心创作。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在他的脑海中,像电影一样一帧帧闪过,伴随着兴奋与紧张,仅仅用了一个星期,吕其明就创作出了经典名曲《红旗颂》。
即使人们已经将其称为传世经典,但吕其明在《红旗颂》诞生的50多年时间里,对其进行了多次修改。2019年,《红旗颂》总谱终成定稿,这一年的5月26日,也是吕其明的90岁(虚岁)生日。“我将自己的人生与共和国70年一起写成了歌。”
1990年,吕其明离休后,他为自己确定了三大任务:一是继续写自己认为该写的电影音乐;二是为人民军队做些工作;三是继续创作交响乐。除了有选择地写一些题材重大的影视音乐作品外,从人民军队走出来的吕其明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分文不取地为海、陆、空各兵种部队服务,创作了近40首歌曲,如解放军第一军第一师师歌、长春飞行学院院歌、合肥炮兵学院院歌等。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请吕其明写一部《雨花祭》。他不要报酬、不住宾馆、不赴宴会,以烈士后代的身份在雨花台旁边的一个军人招待所住了8天,瞻仰先烈,寻找灵感。创作期间,他坚持早上五六点伏案,每天写作十几小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一部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的《雨花祭》诞生。演出和录音结束后,上海交响乐团的同志深受其感染,将应得的4万元报酬捐赠给了雨花台烈士陵园。
如今,91岁的他仍然不忘“继续创作”,有空便会待在书房里创作,“我感到万分激动,要感恩党对我的培育,感谢党给我崇高的荣誉,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继续为党、为人民创作,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如今,离休后的吕其明,低调、朴素,依旧忙于创作。他经常说:“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用一生报党恩。” (综合自人民网、新京报、中国青年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