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7月23日电 题:河南医界“大象”的雨中自救:一昼夜完成逾万名病患转送
作者 阚力
一场罕见暴雨,让海内外华夏儿女为中原大地捏了一把汗。被称为医疗界“大象”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郑大一附院”),在20日至21日郑州城区降水迎来峰值时,近3000名医护人员依然坚守岗位,用一个昼夜完成逾万名病患的大转送。
这家老牌医院位于郑州市二七区建设路东1号,称作河医院区,因地势低洼,成为此次暴雨的“重灾区”,室外积水一度接近汽车车顶。自20日起,该院进入“自救模式”。
图为7月22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门诊大楼前铺满排水管道,向外排水。阚力 摄
作为河南省门诊量最多的医院,其自救的核心和难点必然是病患转送。中新社记者连日直击这家医院的自救现场,见证了这场万人大转送。
22日,记者在河医院区看到,供电、通信等应急保障车轰鸣,充斥着医院的每一个角落,迈着匆忙脚步的人们已非往日的“白大褂”,多是保洁、保安及一些着便装的医院工作人员。
在医院后勤工作的老李告诉记者,20日开始,他一直在医院排水抢险,两天只吃了一盒泡面,“三层地库都灌了水,几十个水泵一直在同时抽水。”
老李说,目前医院恢复了部分供电,大多楼宇仍断水断电,通信信号较弱。
记者在多个地库出入口看到,并排的软管正往外排水,一群保洁员用排出的积水清洗路面,一层层淤泥被冲走。在门诊和病房楼前都守护着保安,人员只出不进。
多名保安告诉记者,各个楼宇均已封闭,医生也都随转送的病患一起,到郑东院区坐诊,“地下室积水较深,也没有光线照明,所以不允许再进入,不安全。”透过大门可以看到,门诊楼、病房楼的一楼均无积水,地面的淤泥也都被清理完毕。
图为7月22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门诊大楼前铺满排水管道,向外排水。阚力 摄
通过在医院的走访可见,虽然受灾较重,但其自救过程仍平稳有序。
回想起因暴雨积水导致医院突然断电,医院内科医生小宋仍心有余悸。20日下午,他正在医院门诊楼手术室准备一台微创手术,全然不知室外的积水已经过膝。
小宋向中新社记者回忆,“我正在做术前最后的准备,突然断电了。”断电后,小宋和同事停止手头工作,赶回几十米外的病房楼安抚病人。
他告诉记者,经过医护人员的安抚,病房里很快就安静下来,因为病区没有重症患者,短时间断电影响不大。随后,他和同事开始集中办公室里储备的食品,清点药品,“食品和药品是当时的必需品。”
给未进食的患者补充营养液、组织人员给需要吸氧的患者一对一人工“捏气囊”供氧……从下午到晚上,小宋和同事一直穿梭在病区。
相比小宋,该院甲状腺外科医生殷德涛和同事受断电影响更大。
他们的手术室在3楼,而病区在24楼。断电导致电梯停运,术后的患者无法自行走路,他们就肩扛手抬徒步将患者送回病房,“有人肩膀都磨破皮了。”
20日晚,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因断电造成停水、缺药,甚至断网、断粮,数十台手术被迫中断,重症ICU里数百名病人失去设备支持,普通病人输氧告急。
彼时,组织病人转移,是当时医院管理者的首选。基于患者安全等方面考虑,院方决定21日一早按照“先重症后轻症”的原则,组织重症患者先行转送至该院郑东院区。
一时间,这座河南医疗界的“大象”动了起来。几栋数十层高的病房楼里,医护抬着病患,家属扛着行李,担架不够了就用被子甚至病床代替。
被转移病患的接收方是该医院的郑东院区。病人送到时,门诊前清一色的“白衣天使”组成一支突击队,有序接收到达的病人。
这场大转送还得到不少外界的帮助,当地客车企业和社会人士支援了数十辆大巴车及私家车,帮助医院转送病患。
截至22日上午,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的病患已全部转运完毕。
22日下午,接收众多转运病患后的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一切如常。该院区工作人员说,一些轻症患者或出院、或分流到其它兄弟医院,“目前郑东院区有能力‘消化’增加的病患。”
22日傍晚,广场一隅,患者家属正在排队领取爱心人士运来的免费食品。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