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辛育龄的百岁人生:尽医者之责 敢为天下先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1-09-27 15:14:06



今年是“七一勋章”首次颁授,共产生了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杰出贡献、建立卓越功勋;他们道德品行高尚、创造出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党全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受到高度赞誉。


  辛育龄,男,汉族,1921年2月生,1939年7月入党,河北高阳人,中日友好医院原院长、胸外科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战争时期,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个人简历

  一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放在人的一生,却可以厚重而宽广。

  在战火中同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50年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不惜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的百岁人生充满传奇。

  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又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一个病人!”

  辛育龄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

  择一事,终一生

资料图:参加冀中八路军的辛育龄
  辛育龄的从医选择,与白求恩有着不解之缘。

  1921年,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抗战之初,战地医务人员匮乏,十几岁的辛育龄被抽调去冀中军区卫生部学医。1939年,他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

  1939年,18岁的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对医学事业产生了更深的使命感。那年春天,白求恩的医疗队随贺龙所率的120师主力从晋西北挺进冀中,作为冀中军区卫生部小战士,辛育龄被派往加入白求恩的医疗队,负责医疗队的药品器材供应。

  由于遭遇敌人残酷扫荡和严密封锁,转移到白洋淀的医疗队仅有的食物藕和鱼虾,因缺盐而难以下咽。担心白求恩的健康,经请示党支部书记,辛育龄拿出药箱里的一点精盐,给白大夫做鱼用。不料,白求恩大发雷霆,严肃批评他违反纪律。

  “红小鬼”被深深震撼:白求恩把伤员的生命和健康,看得远比自己重要。

  “前进一步,就能多救一批伤员!”不听劝的白大夫,无数次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坚持为伤员做完手术。在白求恩身边的3个多月里,辛育龄看着他救回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他在用崇高的思想来完成一项崇高的事业,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觉得如果以后可以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医生,救死扶伤,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耳濡目染下,辛育龄萌生了学医报国的念头。1939年7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美国总统点名看他的手术

  1951年8月,辛育龄被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师从苏联著名胸外科专家、科学院院士包古士教授。5年之后辛育龄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掌握了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尚未建立胸外科,而在辛育龄的带领下,在我国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

  要让曾经几乎空白的胸外科迎头赶上,他日夜思索着一切减少患者痛苦的方法,向各种“未知”发起挑战。

  有人说开胸手术创伤太大,不适宜做针刺麻醉。为了探明效果,辛育龄竟在针麻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

  胸部手术需扎16针,由4个大夫在术中不停地捻动。“这么复杂的操作,如何能够推广?”辛育龄用镊子夹自己的皮肤,运用优选法对每个穴位进行痛阈测试,终于在前臂外侧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

资料图:辛育龄在苏联医科院论文答辩会上宣读论文

  1970年,由辛育龄主刀,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三阳络透郄门穴行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震惊了中医针麻界。他先后用针刺麻醉做过1400多例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针麻手术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资料图:1972年,辛育龄团队接待访问团参观针麻肺切除手术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代表团特别要求参观辛育龄的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他们当时认为“这在现代医学是不可想象的”。

  针麻肺切除手术的成功,揭示了针灸镇痛效果,引起国内外极大关注,促进了中医走向世界,在为国家赢得声誉的同时,也让辛育龄一举成名。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外科大夫,辛育龄在战火中走上医学道路,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做白求恩式的医生


  上世纪80年代,辛育龄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中日友好医院开院后不久,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做了一名普通的外科大夫。

  从1947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外科大夫开始,辛育龄整整60年没有放下手术刀。

  安慰病人在先,决不冷言冷语;明明可以出挂号费更高的特需门诊,却坚持只出挂号费低的

  就连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方案里,他都坚持保留了供病人散步的花园。

  不少已被放弃的危重、难治病人,却因辛育龄尽力收治和精心疗护获得新生。

  为了病人,辛育龄为何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和工程师不一样,医生手中的产品是人,人死了不可复生”。

  如今,虽然辛育龄已在卧榻,无法工作,但他的精神薪火相传。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说,医院设立了“辛育龄青年奖”,近日又成立“辛育龄小分队”,年轻医务工作者主动下基层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教,将奉献精神“融入血液”。

  年近90岁时,辛育龄在接受采访时仍说:“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旗帜。就是两个字,奉献。”

  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群众充满深情……辛育龄身上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高尚品质,被众多青年医护人员当作“人生指南”。(综合自燕赵都市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袁丹华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