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文博会现场。(来源:新华网)
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9月23日至27日在广东深圳举办,今年共有2468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加线下展出,另有线上参展机构868家,吸引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线上参展。今年的文博会共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0万件,近4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
今年深圳文博会迎来疫情后首个“线上+线下”的互动型文化盛宴,“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也为文旅产业发展增添多样渠道。线下共设有六个展馆,其中包括文化产业综合馆A馆、文化产业综合馆B馆、工艺美术·时尚生活馆、粤港澳大湾区馆、文化旅游·非遗及艺术品馆、媒体融合·智慧广电·电影工业馆。
线上方面,云上文博会展厅通过VR全景技术,再现文博会线下12万平方米的展会现场,还设有“一带一路”·国际馆和互联网馆。线上同时举办“文博会消费季”活动,覆盖珠宝饰品、家饰家装、工艺摆件、国潮服饰箱包等文化产业品类。
相关链接:
拼图
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文化+科技”元素突出,众多参展团带来了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共性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展示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内容、模式和业态创新的生动案例。
3D全息投影技术展示河南省仰韶村遗址、用VR扩展呈现考古现场、雷达感应捕捉运动轨迹技术让名画随着参观者的动作而移动、通过手势互动全息系统与文物实现跨空间互动、裸眼3D再现《洛神水赋》舞姿......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诸如此类的“科技范”随处可见。在展会的场馆内,随处可见AI互动、裸眼3D表演、互动性沉浸式体验等,让人穿梭在不同时空里,实现历史和未来对话。
相关链接:
在第十七届文博会山东展台,身着汉服的参展人员整理展示的汉服。(来源:新华网)
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河南主展馆的设计与“国潮”相关,“河南考古”元素成亮点。其中,河南博物院带来的“考古盲盒”把考古发掘融入“拆盒”过程,让购买者在独立的“考古现场”中感受发现历史的瞬间,受到热衷考古和文博的年轻人关注。
从东京奥运会的“敦煌飞天”艺术体操表演到敦煌研学游,千年飞天“飞出洞窟”掀起一场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国潮文化消费热潮。在本届文博会上,甘肃馆五成文创产品融入敦煌元素,包括敦煌博物馆的飞天壁画滑板、果冻包等。
深圳文博会举办期间,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陆续上演。(来源:中新网)
在深圳文博会上,不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跨界合作、新颖的表现形式展现给观众。
相关链接:
“粤港澳大湾区馆”。(来源:南方日报)
本届文博会“粤港澳大湾区馆”,以“抢抓‘双区’驱动新机遇,共谋湾区发展同奋进”为主题,组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香港、澳门以及广东其他地市、深圳各区参展,重点展示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创新发展成果,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促进文化交流交融,培育和汇聚创新创意人才,深化粤港澳之间的文化产业合作,文博会将在助推大湾区文化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相关链接:
拼图
相关链接:
“革命红”“科技蓝”闪耀徽派精彩——安徽展团参加第十七届深圳文博会侧记
第十七届文博会设置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展。(来源:新华网)
从线上演播到网络视听,从数字艺术到国风潮玩,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为契机,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重点展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共性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展示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内容、模式和业态创新的生动案例。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跨越十七载的深圳文博会,记录着文化企业辛勤耕耘的优异成绩,刻画着文化产业波澜壮阔的航程,见证着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的强大智慧。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途开辟新境界。“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谋求高质量发展路径,质量效益持续提升,融合创新成效涌现。“十四五”时期,在“文化+”的引领下,奋进的文化产业将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多精神食粮,多样的文化精品将向世人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相关链接:
(资料综合中新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报道)
编辑策划:虞鹰 制图: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