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七一勋章”首次颁授,共产生了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杰出贡献、建立卓越功勋;他们道德品行高尚、创造出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党全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受到高度赞誉。
陆元九,男,汉族,1920年1月生,1982年12月入党,安徽来安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作为早期出国留学的博士,新中国成立初期,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怀抱,潜心研究,矢志奉献。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荣获“航天奖”。
个人简介 陆元九近照。 安徽来安人,1982年12月入党。他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作为早期出国留学的博士,新中国成立初期,陆元九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怀抱,潜心研究,矢志奉献。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如今中国的众多院士中,只有寥寥数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个院士头衔,他们无疑都是各个行业的奠基人,年过百岁的陆元九就是其中之一。
陆元九1949年就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6年5月回国。他是国内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他生于旧中国风雨如磐的岁月,在战乱中辗转求学,远渡重洋出国深造;他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在年近花甲重返科研一线,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惯性导航及空间飞行器控制专家、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烽火中求学,辗转多年回国
1920年,陆元九出生于安徽滁州一个教员家庭,由于生日是元月九日,故父亲为其取名“元九”。
陆元九的父亲十分注重子女教育。中学时,父亲常用“二月杏花八月桂,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教育他要珍惜时间,刻苦读书,这对陆元九树立学习的自觉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7年,陆元九成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
在硝烟弥漫的求学岁月,陆元九盼望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的心日益坚定。四年里,他学习了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和空气动力学课程,还自学了飞机结构设计,并选择了飞行力学方面的毕业论文,加深了对空气动力学的理解。
1945年到达麻省理工学院后,一心想要“学点新东西”的陆元九没有选择“驾轻就熟”的发动机相关专业。他了解到,国际上著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德雷伯教授在航空系新创仪器学专业,富有挑战精神的他毅然申请参加仪器学教研室的工作,并获批准。
二战期间,惯性技术已在航空、航海领域广泛应用,惯性导航则尚处于萌芽阶段。德雷伯力主将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惯性测量技术领域,依靠控制技术来提高惯性测量系统的精度。美国政府看到这项技术十分关键,将其列为重要的军事研究项目。
经过努力争取,陆元九成为德雷伯教授在这个新设仪器学专业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开始探索学科领域的前沿内容。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进步组织,积极为回国作准备。
为了扫清回国障碍,陆元九主动离开麻省理工学院涉密岗位,调往土木系一个研究室,后来又离开大学,到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他参与了多项先进科技项目的探索,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辆气垫式汽车的研制。
1955年底,邮局公告栏中的几行中国字让陆元九眼前一亮。公告大意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包括留学生,自愿回国的现在可以回去,如有困难需要帮助,可找印度驻美国大使馆接洽……
归心似箭的陆元九立即作出回国的决定。一年后,他通过印度驻美国大使馆开具的证明订上了回国的船票,经过23天的海上颠簸,终于结束了11年的游子生活。
为航天事业奠定技术基础
陆元九在指导科研人员。 在上世纪50年代,惯性导航堪称世界一流技术。陆元九回国时,中国科学院正在筹建自动化所,他被分配到自动化所,参加筹建和惯性导航技术的研究开发,对我国的自动化研究起了开拓性作用。
其间,陆元九还主持了飞行器自动控制研究、稳定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成果。
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陆元九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与此同时,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陆元九和同事的手中组装出来。
调任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长后,陆元九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他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进行了指导,确定采用以新型支承技术为基础的单自由度陀螺构成平台-计算机方案。
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并在型号工作中贯彻“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已近花甲之年的陆元九重回科研一线,被调往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任所长。
在他的领导下,国家批准建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研制。
在陀螺与惯性导航技术科研一线工作5年后,陆元九开始更多地从事项目评审、成果鉴定、故障分析和推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航天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质量、安全的极高要求。陆元九深知航天无小事,航天人如没有事事认真的精神,很难摆脱失败的命运。
他常说:“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因此,在工作中,陆元九非常严谨认真。
把学习作为一辈子的事情
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更是陆元九的夙愿。身边的人常说:“他注重人才培养,在航天专家里出了名。”陆元九本人更是多次强调:“人才的科学作风是我们中国航天面临的较为重要的问题,是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迈向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基石,我们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在他的努力下,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成为风尚,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今年“七一”前夕,陆元九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的获得者。这是对他一生心系祖国、科技报国崇高精神的最大肯定。而那颗穿越百年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综合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新京报、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