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
——习近平
舞台上,巨大的LED屏幕显示着明艳的红色背景。站在摄像机前,“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用那双布满皱纹的手轻捧起一篇书稿,以微微颤抖的声音开始朗读——
“江姐双手接过红旗,迎风一抖,五颗晶亮的金星,立刻随着红旗飞舞……”
这是小说《红岩》的经典片段。1961年,《红岩》出版,女地下党员“江姐”的革命故事传遍大江南北。红岩,也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地标。
60年后,张桂梅——一位感动中国的优秀女共产党员,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上,再次重温了亿万观众对“江姐”和红岩精神的深刻记忆。
永远朝着东方
永远朝着党
房间很小,光线昏暗。没有床,被褥直接铺在地上,夏天潮热,冬天阴冷,十几个人就挤在这狭小的空间内……
秋日,山城重庆依然湿热,记者来到渣滓洞,走进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关押“江姐”的女牢。
小说中的“江姐”,原型是革命烈士江竹筠,牺牲时年仅29岁。
在渣滓洞一间展室,记者见到了一张令人动容的照片。照片上,一对年轻夫妇和一个幼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是江竹筠一家唯一的全家福,拍摄于她和丈夫彭咏梧即将前往下川东地区参加武装斗争之前。
短暂的幸福瞬间背后,是革命者的艰难抉择。拍完这张照片,江竹筠将她和丈夫唯一的孩子彭云托付给亲戚抚养,毅然跟随丈夫前往参加武装斗争。
不久后,丈夫彭咏梧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砍下悬在城门。江竹筠强忍悲痛,接替丈夫的工作。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她不幸被捕。
孩子,永远是母亲心头的一块肉。牺牲前,江竹筠身上唯一带着的是儿子的照片。很难想象,一位母亲、一位妻子,究竟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承受与孩子和丈夫的生离死别?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她作出这样的抉择?
“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在江竹筠用竹签子蘸着棉花灰制成的“墨水”写就的狱中家书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在歌乐山烈士陵园陈列大厅,记者的目光被数十颗用牙刷柄刻成的“红心”吸引,它们有的刻着“跟党走”,有的刻着“共产党万岁”……
这些“红心”的制作者,是被捕时年仅21岁的共产党员余祖胜。在渣滓洞,他磨制了上百颗这样的“红心”,被关押的难友几乎都得到过他赠送的“红心”。
一颗颗“红心”,是革命者的赤子之心,也是对党的忠诚之心。正如小说《红岩》中赞颂的那样——
“你,暴风雨中的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飞翔吧!战斗吧!永远朝着东方,永远朝着党!”
愿以我血献后土
换得神州永太平
重庆红岩嘴13号、曾家岩50号、虎头岩化龙新村76号,昔日中共南方局机关、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总馆所在地。红岩,是这3个地方的总称。
今天的重庆,楼间轻轨、魔幻天桥、过江索道、洞子火锅……众多市井百态、人间烟火的打卡地常被网友津津乐道。70多年前,这里是我党与反动派斗智斗勇的特殊阵地。红岩精神在斗争中孕育,在烈火中永生。
清晨,嘉陵江上波光粼粼,江中舟楫星星点点。登歌乐山俯瞰,满目翠色中分布着红岩革命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等教育基地。
“三面环山,前临深沟,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这是当年渣滓洞戒备森严的情景。
距离渣滓洞2.5公里处,坐落着一栋郊外别墅。它就是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的白公馆。那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
走进当年的“刑讯室”,昏暗的灯光下,陈列着形形色色的刑具:老虎凳、火背篓、钢丝鞭……阴森恐怖的气息,仿佛仍在诉说着黎明前的黑暗。
就是在这“两口活棺材”中,许晓轩、陈然、江竹筠、许建业、罗世文等深陷囹圄的革命者,与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挺进报》主要负责人陈然被关在白公馆一个阴湿的牢房中。难友们通过一个秘密孔道,传给他半截铅笔和一些香烟盒纸,他把与敌人的斗争中偶然得到的外面的消息写在纸上传递出去。
忍着剧烈的伤痛,陈然在香烟盒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下:《挺进报》第一期,白公馆出版。就这样,我党我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传遍了各个牢房。
走进渣滓洞,展柜中一页页泛黄的纸上,写满了长长短短的诗句。人们在这里驻足,默默诵读——
“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稀罕?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1949年农历正月初一,由何雪松、蔡梦慰、何敬平、蓝蒂裕、傅伯雍等20人组成的“铁窗诗社”秘密在狱中成立。这首《把牢底坐穿》,正是铁窗诗人们不屈革命气节的写照。以诗歌为战鼓,革命者批判着旧世界,畅想着新世界,激励着同伴,也嘲讽着敌人。
就义前夜,蓝蒂裕给自己的孩子耕荒写下了一首小诗《示儿》,“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1949年10月1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在仍被黑暗笼罩的白公馆,罗广斌与陈然、刘国鋕、丁地平满怀胜利的喜悦,用一床红色的被面、几个纸剪的五角星做成了一面红旗,藏在牢房的地板下。
令人遗憾的是,这面红旗未能打出去。胜利前夜,除罗广斌脱险外,其他3位同志英勇就义。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解放前3天,国民党反动派将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200多名革命志士集体杀害,烈士鲜血染红歌乐山。
矿砂经过提炼
才能生出金子
阳光洒向歌乐山烈士陵园,穿过松柏,投下斑驳的光影。一阵清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烈士在低语。
走进这座烈士陵园的陈列馆,革命先烈用鲜血凝成的“狱中八条”赫然入目—
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切勿轻视敌人;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严格进行整党整风;惩办叛徒特务。
这是革命英烈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集思广益给党留下的泣血遗言,也是对新中国沉甸甸的寄托与期望。
置身肃穆的陈列馆内,同行的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周勇,向记者讲述了“狱中八条”背后的故事——
重庆解放前夕,在渣滓洞、白公馆中坚持斗争的革命先辈们,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无比忠诚的深厚情感,想方设法讨论交流,总结在国统区对敌斗争和党组织建设的经验教训。
后来,罗广斌和10多位同志成功脱险,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下了狱中党组织对革命工作的分析、总结和建议,后经党史专家整理、提炼,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狱中八条”。
“狱中八条”第一条便直指领导成员。狱中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若干老干部在长期消极隐蔽政策下,没有积极的要求自己进步,逐渐地在思想上、意识上,产生了脱党的倾向,甚至在行动上也反映出来”。
1948年4月,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相继叛变,川东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被关押10年之久的许晓轩烈士曾反思说,被捕前重庆已发现消极隐蔽下,个别同志的思想、生活有脱党腐化的倾向,并已着手整风。没有想到,后来这种腐化甚至破坏了整个组织,真是太沉痛、太难过了。
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作风的淬炼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正如陈然烈士所说:“矿砂经过提炼,才能生出金子。”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教训,让先烈们向组织郑重建议,“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今天,“狱中八条”读来仍然振聋发聩。这充满血泪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一个百年大党自我净化的政治品格,映照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身的清醒审视。
在“狱中八条”前,每一个来到陈列馆的参观者,几乎都会驻足、凝望、沉思。看着那一个个凝神静思的背影,记者心头浮现出革命先烈说过的一句话:“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
红岩精神,必将永存于中国共产党人心中!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