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从三江源到黄河入海口,习近平“绿色中国”构建脉络清晰可见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时事要闻      2021-10-25 09:12:19

  (近观中国)从三江源到黄河入海口,习近平“绿色中国”构建脉络清晰可见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黄钰钦 梁晓辉)展开中国地图,呈“几”字形的黄河从世界屋脊发源,流经中国9个省区,在山东东营汇入渤海。

  20日至22日,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赴山东考察,在黄河入海口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再次聚焦黄河,部署推进这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中,黄河治理也具有十足分量。在外界看来,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的保护,既是中国发展理念转变的缩影,也是治理能力提升的写照。通过对一条大河的治理,一个“绿色中国”也在谋划与部署中逐渐清晰可见。

  “斗水七沙”,作为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黄河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而“黄河宁,天下平”,更是道尽黄河安澜与安民兴邦之间的密切关系。

  正因如此,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次次将目光投向黄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舵定向。从三江源到入海口,沿着这条“绿色中国”的重要生命线一路走来,习近平在沿黄河的9个省区都留下考察足迹。

  特别是从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习近平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前往甘肃、河南、山西、宁夏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每到一个地方,习近平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为“体弱多病”的黄河把脉开方。

  ——在甘肃,习近平叮嘱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

  ——在河南,习近平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在山西,习近平强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在宁夏,习近平要求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

  此次行至东营,在黄河入海口,习近平又一次实地察看黄河河道水情,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考察中,习近平还在济南召开有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这次专题座谈会名称,较之前也多出4个字——“深入推动”。

  “名称之变是战略部署不断向前推进的动态反映,而不变的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一以贯之的重视,这体现出中国发展理念的切实转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指出,“中国自上而下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注,有望使黄河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在外界看来,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也绝非仅限于“治水”本身,而是从横向、纵向等不同维度考验着中国的综合治理能力。面对黄河流域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习近平亦指出:“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如何“解题”?习近平从保护与发展、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三组辩证关系入手,强调提升黄河流域“综合治理”能力。观察家认为,理顺上述关系并推而广之,一个“绿色中国”的构建脉络清晰可见。

  具体而言,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上,两者是相互矛盾还是并行不悖,考验着沿黄河地区的发展方式。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正确政绩观,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

  在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上,黄河治理在不同流域段各有侧重,但又绝非各自为政。习近平为上中下游的防治重点作出详细部署,并强调增强一盘棋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以全局利益为重。

  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两年前在河南,习近平明确强调,“不能犯急躁病”。这次在济南,他再次指出,要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

  “黄河之病,是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深刻警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表示,“准确把握三组关系既是着眼于黄河的综合治理,更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普遍意义。”

  当下,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绿色中国”的政策分量越来越重、发展导向越来越清晰明晰。而从为黄河保护立法,到制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一个“绿色中国”的世界意义也逐步凸显。

  就在这次赴黄河三角洲考察之前几天,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这次大会推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有分析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断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江河保护和生态治理提供生动的中国范例。

  “中国既通过生态保护行动为维护世界生态环境作出自身贡献,也通过具体治理措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兼顾‘发展’与‘生态’提供更多可能。”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说。(完)


文章来源:中新社
责任编辑:徐亚旻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