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文物修复:用传统工艺传承中华文明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热点 > 文化热点文章      2021-11-01 09:16:28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文物修复师成了备受欢迎的“网红”职业,每年报考到故宫修文物的年轻人迅速增长,出现了“千里挑一”的火爆局面。最近,文物技能人才培养迎来两大利好:一是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二是《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外发布。有了好政策、好资源的支持,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投身文物修复事业,用传统工艺传承中华文明。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参加文物技能竞赛彩画项目的选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理论实践缺一不可

  坚持老手艺不容易

  10月22日至23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山东省文物局承办,曲阜市人民政府、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协办,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在山东曲阜举办,这是继2018年首届全国文物修复技能竞赛之后,国家文物局第二次举办全国范围的文物职业技能大赛。

  参赛选手有的来自博物馆或考古所,有的来自职业院校或古建公司。竞赛分为古建筑木作、古建筑瓦作、古建筑彩画作、瓷器文物修复、考古勘探、书画文物修复六个项目,设置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的文物职业技能。

  文物修复师究竟有哪些化腐朽为神奇的绝活呢?在竞赛现场,古建筑木作项目要求制作一扇“冰裂纹”窗户,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花窗的一种。选手们需要按照现场发放的施工图纸,在规定时间内用传统工具和榫卯工艺制作一扇木窗。

  制作起来并不容易。窗框内需要使用13根檩条,檩条之间有20多个联结点,平均每根檩条要开两个卯口。工艺的关键之处在于中间的五边形,把这个五边形做好,窗户就成功了一半。想要做好这扇窗户,先得精打细算地进行设计,再靠纯手工进行施工,对选手的技艺、耐心是全面考验。

  古建筑瓦作的比赛内容看起来似乎简单些。选手要砌筑1平方米左右的丝缝墙,并手工磨砖3块。虽说垒砖砌墙不稀奇,可专业古建筑修复师的技法要严苛得多,不仅丝缝得均匀一致,而且缝隙宽度要控制在2—3毫米之间,砖面上没有大的坑洼,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墙面都必须平直。手工磨砖对技巧的要求也很高,5个面需要砍磨,砍砖时要尽量方向一致,磨砖时需磨砖面的边沿部位。总之,古建筑瓦作是一项粗中有细的技术活,而且,1块砖的重量足有十多斤,对施工者的体力考验颇大。

  首度设立职业标准

  人才评价更加规范

  一流的文物保护,需要一流的工匠。长期以来,文物修复领域由于缺乏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而难以评价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加之缺乏科学标准的操作规范,文物修复质量也难以保证,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行业需求,成为影响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2015年,文物修复师正式进入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经过多年研讨,10月19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了《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文物修复师迎来了首部职业标准。

  《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含壁画彩塑、纺织品、金属、石质、陶瓷、纸张书画、出土(水)竹木漆器、土遗址、木作、泥瓦作、油漆作、石作、彩画作文物修复师在内的13个职业方向、65个职业等级,全文7.5万余字。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修复工作涉及众多类别和材质,标准编制难度较大,是目前职业方向最多、内容最丰富、体量最大的一项职业技能标准。

  《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规定,文物修复师分为五个等级,即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等级申请需满足相应从业年限要求,其中直接申请高级技师的,需累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25年(含)以上。

  文物修复师作为直接对文物采取处理措施的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其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文物安全,决定了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在曲阜举办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6个比赛项目中有5个都是考核文物修复技能的。举办这样的高规格竞赛,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提供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舞台,也是推进文物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文物修复压力大

  配套支持很关键

  据测算,一名熟练的青铜器修复师,每年可修复的文物大约20件。一名熟练的书画修复师,每年可修复的文物大约12件。全国范围内,在编文物修复师只有2000多名,但我国仅是亟须修复的古代文物就达到上千万件。

  随着文物修复理念的改变和技术的发展,一名合格的年轻修复师,除了要接受传统“师带徒”的培养,还要掌握化学、物理、材料学、艺术史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即使条件都具备,如果耐不住寂寞吃不了苦,在这条路上还是难以走远。

  正因如此,各地都在想法设法加强文物修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山东为例,近年来全省不断深化文博单位人事和职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机构评估级别确定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适当提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完善公开招聘条件和方式,拓宽引才渠道;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文物保护专业人员评价制度,绩效工资分配向在创新岗位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落实文物保护工程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建立岗位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有关规定适时开展文物领域表彰奖励。

  为了进一步健全人才体系,山东实施了文物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山东省文博专家智库。依托重大项目和科研基地,培养文物修复、水下考古、彩绘彩画、壁画等急需紧缺人才。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紧缺管理人才。采取专业培训、高校深造、师父带徒等形式,着力解决人才断层问题。

  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山东积极落实“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通过与高校及研究机构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文博行业急需紧缺人才。鼓励支持文化艺术类院校设立文物保护专业,探索文博职业教育新模式。建立文博人才实习基地,鼓励引导高校学生到文博单位实习锻炼,并重视民间匠人传统技艺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文物修复师赋予文物新的生命,传承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随着文物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的进一步推动落实,将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成长为大国工匠,将中国传统工艺薪火相传下去。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张九龙  |  责任编辑:虞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