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从我门前过”
【红色地名的故事】
“清清那个湘江(指遵义市的湘江河而非湖南湘江)水哟层层波连波,当年那个红军呦从我门前过。”国庆假期,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迎红街道的红歌队,在城市广场上合唱着这首自编自演的《红军从我门前过》。
红色基因传承在红色城市。1997年,遵义地区改为遵义市(地级),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红军先烈战斗和牺牲的地方,遵义市(县级)改为红花岗区。86年前著名的遵义战役就发生在红花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1935年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由川南回师黔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奇袭桐梓城,攻克娄山关,横扫板桥镇,直捣遵义城下。2月27日红军再占遵义城。
红花岗、老鸦山、碧云峰、插旗山是沿遵义老城西南方向绵延八九公里呈弓弧形的山体,自古就是遵义的天然屏障,军事意义十分重要。
2月28日清晨,不甘失败的贵州军阀王家烈和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纠集两个师兵力,妄图拿下红花岗和老鸦山的制高点。
驻守在老鸦山的是红三军团下属红十团,这里的战斗异常激烈。政委黄克诚带机枪排坚守阵地,团长张宗逊提大刀带头冲入敌群厮杀,身负重伤,团参谋长钟伟剑不幸被弹片击中,英勇牺牲。但老鸦山主峰阵地还是落在敌军手中,情况十分危急。
紧要关头,红军总司令朱德亲临前线指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直接赶赴前沿阵地,组织部队反击。中革军委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率部赶到侧翼助攻,趁敌立足未稳,从侧面迂回,把守敌打了个措手不及。
以红花岗为主战场的遵义战役,是红军长征重要转折阶段的一场大胜仗。“我野战军主力三日之内,连下桐梓、遵义,击溃王家烈八个团,消灭吴奇伟两个师,缴获(枪支)两千以上,俘虏约三千人……”中革军委向全军发出的这封电报,对此战役作了详尽总结和充分肯定。
硝烟散尽,红花岗、老鸦山早已绿树成荫。不远处是洛江河上的丰乐桥,红军第一次攻占遵义后,就是从这座桥进入遵义城的,因此得名“迎红桥”。
86年前,长征把红色种子播撒在红花岗下、湘江河畔。作为遵义老城所在地,红花岗区拥有遵义会议会址、毛主席旧居、老鸦山战斗遗址等34处宝贵的革命遗迹和文物,是遵义市红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
在遵义会议会址核心纪念区百年老街杨柳街,老城街道与遵义会议纪念馆联合打造了一个新时代开放式党性教育基地——党员政治生活街,通过“长征故事墙”“党史文化墙”等展示板块,实现了党史学习教育从封闭到开放,从室内到室外,从党员到群众的三个转变,让党史学习教育既“生动”又“互动”。
昔日战场犹在,红色革命老区红花岗已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2020年,红花岗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4.02亿元,脱贫攻坚战全面取胜,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3052户1068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远望万山征程,红花岗使命在肩,阔步向前。“十四五”时期,红花岗将继续深挖红色资源,加快推进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发挥“红色圣地”聚集效应,打造全国著名红色文化旅游新高地。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四个轮子”一起转,成就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红花岗,让红花岗的“红”更红。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本报见习记者 陈冠合)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