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人是台湾老兵高秉涵
他常年坚持,将在台老兵骨灰,带回大陆安放的善举,
树立了一座人性丰碑。
他浓浓的故乡情结和家国情怀,感动了两岸同胞。
因此在2012年,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高老先生以一己之力,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真情和行动追寻着和平发展的两岸梦、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形象,让人深深感佩。
高秉涵先生是律师,身兼着台湾中华孔子圣道会会长、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等社会职务。“我做好事,不是说我自己有多好。我仅是千万做好事的人中一个代表而已。”
他说,“我做的事情很小,‘感动中国’这个称号太大了,我承受不起。”
这个奖,在台湾影响也很大
“来北京领奖后回到台湾,周围的朋友、同乡都很高兴,大家一起聚会,比过春节还热闹。台湾的许多媒体也过来采访。台湾观光局为了宣传台湾同胞的友善,专门为我制作了宣传光盘,在游览车上随时播放。”
“帮助逝去的同乡实现回家之梦,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真的没有想到这么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却让我成为了两岸间的名人。”
“在台湾,我现在一般不去台北故宫等游览景点。那里认出我的人太多了,大家都想合影。现在,我要做的事情更多了,时间确实很紧。”
他善举背后有感恩和豁达
高秉涵先生说,在帮助故去同乡回家的过程中,得到许多帮助,很感恩。
“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夫人石慧丽女士。每一个骨灰坛都凝聚着凋谢在异乡的生命对故乡的无尽思念。把骨灰坛从很远的地方取回来,确实没有其他地方可放,我只能放在家里。
按照中国传统风俗,两岸同胞都很忌讳把骨灰坛放在自己家里。所以没有我夫人的理解和支持,这个善举是根本没办法完成的。
有时,去取骨灰坛,要走很远的路,我夫人会开车,就当司机。由于她能听懂闽南话,也会说点闽南话,所以去台湾南部时,她又成了翻译。
台湾南部人很热情、善良,一次,我们夫妇去高雄乡下一个地方取骨灰坛,向当地乡亲打听道路,乡亲们听我们说明情况后,都纷纷称赞说好人啊,一位骑机车的乡亲还专门头前带路,领我们过去。”
“我带骨灰坛乘飞机回大陆,骨灰坛很沉,又不好放,空姐给予很大帮助,她们帮着放在机舱靠后位置,给予很大方便。”
一次次善举让高秉涵先生对人生的认识越来越积极、达观。
他说,“我现在对生死已经看得很开了,我对妻子讲,如果哪一天我病了,不清醒了,就不要进行费时耗力的救治了。不用担心我,我到了那边,肯定有好多朋友列队欢迎我。”
“做这件事,不那么简单,要办理严格、繁琐的相关手续,进行很多两岸间的联络,关键还要对两岸有感情。我要趁着身体允许的时候,多做些事情。”
“家事”折射的两岸历史缩影
家事往往是国事的缩影,高秉涵先生一家的经历就折射着国共历史缩影。
“我们高家有国民党的老同盟会员,也有延安出来的共产主义忠实信仰者。我外祖父曾与孙中山先生一起,搞辛亥革命,是中国国民党创党元老。
我父亲、母亲是教师,他们都是中国国民党党员。在当时国共争战的历史背景下,我父亲被处死了。母亲怕我不安全,就把13岁的我送到南京上学了。
随着局势发展,我随后来到了台湾。家里一度以为我大姐、三姐不在世上了,后来才终于知道,我的两个姐姐——大姐高秉洁、三姐高秉浩都在抗战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延安参加革命了,成为共产党队伍中的领导干部。
我的其他亲人还曾在刘少奇、彭德怀身边工作过。我的姨妈也加入了共产党,建国后创办了现如今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她活了101岁。
1949年后,我母亲和姐弟们团圆了,晚年很幸福。唯一缺憾的是直到临终,她也没能见到我。听姐姐说,母亲去世时,还把我小时候穿的衣服放在身边。”
一个台湾老兵的未解心愿
交谈间,高秉涵先生还读了他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人生余年他对九州一统的深切渴望。高秉涵先生说, 一个不曾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我们见证了几十年两岸关系的发展,从心底认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国家必须统一。我获得感动中国荣誉回到台湾后,打电话给马英九先生,鼓励他说,学弟啊,不管别人怎么说,做对的事要坚持,要在两岸关系上有作为,经得起历史检验。”
“我的大孙女起名叫高佑菏。台北市户籍登记处的工作人员一开始登记为荷花的荷。我找过去,坚决改过来,就是要让下一代记住自己的根在山东菏泽。”
“重要节日,我们老兵朋友常聚会。一次聚会时,大家说咱们每人都许个愿吧。一位朋友许愿后,自告奋勇第一个发言。他说,老哥哥,你们猜我许了个什么愿。他自己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一觉醒来,推开窗户,看到两岸统一了。老哥哥,你们赞同吗?大家马上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文刊载于2013年第9期《两岸关系》杂志 原标题《走进高秉涵的“中国梦”》 作者李启龙,本文转载时有删节和修改)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