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码链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场的泛在链接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社会综合      2021-11-15 13:44:43

近日,在成都举办的“码链高峰论坛暨三周年庆典”与《码链-大变局中遇见未来》新书发布会和签赠仪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当前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数字化浪潮中,数字化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便捷和舒适以及由此产生的新诉求,体现了全民对迎接数字时代,畅享美好数字生活的期盼;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面临一系列新问题以及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体现了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迫切性。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顺应民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重大战略举措。

回顾产业技术革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基础设施。英国演化经济学家佩蕾丝曾经提出一套技术-经济的范式,把工业革命划分成五次产业与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一经济范式。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推动一次产业革命,每一次产业革命就会伴随一代基础设施兴起。《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指出,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选择。世界各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泛在链接是构建数字社会的支点

在我国全面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当下,新基建亦是业界关注的热点。新基建是数字社会运行的底座,从运营机制的视角看,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经济社会运行的泛在服务载体;从社会形态的视角看,数字化基础设施是体现数字社会形态特征“全连接、全共享、全融合、全链条”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从基础设施的视角看,数字技术是在解构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与物理世界的相互映射、实时交互、高效协同的平行数字世界。因此数字基础设施价值体现就在于能否实现更广泛的连接。一方面,如果无法让所有人实现连接,就无法获得充分有效的数据,就无法充分释放大数据驱动效能,比如在全民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健康码成为科技抗疫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只有实现了更广泛的连接,才能实现从连接到供给的信息数据流,消弭数字鸿沟,“赋能”服务于各类主体。据ITU(国际电联)估计,2020年全球仍有36亿人处于完全离线状态,其中发展中国家占据其中绝大多数。一个包容性的数字社会,应该让每个人无论在何处都受益于数字技术的力量。

码链实现泛在链接的技术体系

在这场“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基础设施切换和重构”的变革中,全球二维码扫一扫组合专利技术发明人徐蔚博士长期致力于码链数字模型的研究及其拓展升级应用,他把“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世界大同”东方哲学思想作为指导码链技术研发的根本思想内涵,以码取代互联网虚拟的IP,用功能型二维码实现对“人”与“物”的信息标识,开发出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随时随地链接的泛在网络,继而创建了码链的技术体系和实现模型,构造了一个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相互映射、融合一体的数字经济模型。码链体系结构和实现模型包括可信息标识“人”与“物”的功能型二维码(隐形二维码、明暗点阵图)、内置“扫一扫”功能智能手机、“看一看”功能御空眼镜、码链数字人云平台服务器三部分所组成。

与普通二维码不同的是,码链“感动芯”功能型二维码,具备多维度和唯一可识别的5W行为:即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码链“感动芯”功能型二维码技术模块由三个部分构成:依据5W(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规则预先定义功能;云平台生成“感动芯”功能型二维码;注册在云平台的用户通过“扫码”执行该功能。

码链数字模型的底层逻辑思维是,赋予每个人的每次行为唯一的码,实现对人的信息标识和身份识别,具有数字身份的人称为数字人,数字人具备多维度、多种识别ID,从而行为可以追踪每一次数字化的行为;同时,赋予每个物被每一次数字行为所观察、所操作生成唯一的码,不仅用码标识物(商品)的信息属性,更是社会属性的表达。每个码都包含其发码人(数字人)和服务列表,每次扫码代表一次链接,将发码人所提供的服务和扫码的数字人连接起来,通过数字人之间相互交换数据来使得扫码的数字人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所有数字人所能获取的服务以及获取每个服务的数字人这两个维度构成一个“人——服务”链接矩阵,这个矩阵即“Matrixlink”。码链是基于智能合约、数字人、云计算技术,以码取代互联网虚拟的IP,通过发码与扫码,将发码的数字人所提供的服务和扫码的数字人连接起来,同时接入服务而形成的“二维码链条”。码链不仅可以记录所有过去发生过的链接,同时也可以记录那些根据人的意愿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链接,从而杜绝了违背人们意愿链接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挖掘出人们需要的潜在服务。

码链技术的本质是将物联网ID以二维方式一个个叠加一起,是一个记录和储存行为数据的分布式账本,可以有效保护用户信息,且用户只能根据对应的二维码发布信息,保证身份的唯一不可篡改性,因此,码链码链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的所有权。码链数字模型的不可篡改、可追溯、低成本、安全性、可靠性的特点,有效解决互联网平台在信息安全、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先天性缺陷。码链与区块链相比较,是基于数字人DNA而非IP地址,是在真实世界里基于行为合约全过程可追踪的二维码链条。

码链模型由发码中心、码链服务器、MatrixLink接入协议构成。以码链模型为底层架构,基于码链MatrixLink接入协议技术拓展升级应用,依次叠加形成线、面、体、系的码链数字生态体系,构造了一个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相融合的经济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演进,徐蔚博士基于北斗坐标系统、5G通信等技术,创建了“唯一的、可识别、可定位、可跟踪”的物格数字空间,创造性的将“码”扩展延伸至“物格”空间,实现了从码链“数字人”、码链“数字物”到码链“数字地球”的码链体系结构的演进,将“扫一扫”升级到可穿戴智能终端御空眼镜“看一看”,构建了一个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场(地)随时随地链接的泛在网络,基于对物理世界人、物、场的数据采集、处理、储存、传递,构建一个与物理空间泛在连接、相互映射、实时联动、精准反馈、系统自治,真实反映人类社会行为的平行数字世界。至此,徐蔚博士基于北斗+5G构造了码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为人类社会提供一个面向角色、面向场景、响应需求的码链数字化解决方案。

随着码链数字技术研究成果不断融入生产生活,将创造新的社会形态、产业形态、商业模式。正如徐蔚博士在新编著发行的《码链-大变局中遇见未来》一书中描述,码链正与未来相遇,由码链构建的“以人为本”新世界,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给数字中国的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码链实现泛在链接的产业融合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长速度,并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2020年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增加值的贡献份额为13.31%,较2018年上升了2.23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十年内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GDP增量将达到13.88万亿元。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数字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浪潮中增强自身的发展竞争力。

徐蔚博士指出,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赋能内循环,就是要利用数字技术,把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码链可以很好解决企业数字化,保障数据安全以及数据规模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升问题。码链赋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帮助企业实现从“业务数字化”提升到“数字化业务”,将企业向产业链上端延伸,持续增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数据采集与数据流通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通过码链产业码“—产业一商品—码”的模式,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形态,推动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融合;实现企业触达用户,帮助企业即时获取终端客户数据,触发更多应用场景,为企业持续提供服务及服务增值、大规模私人定制提供了可能。同时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对于产品流通数据和营销数据的即时共享,促进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随着融合发展演变成一体四商即生产商、消费商、交易商、服务商新商业生态。价值共生是最好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无论是生产商、消费商、交易商、服务商,都无法离开任何一环而独立生存。与互联网、区块链、元宇宙的推广传播走的是精英路线,至上而下不同,码链是首先在中国300个城市3000个区县由最底层的百姓组织起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数字人联网,以包容万事万物。通过凝聚共识、智能合约、激励和约束机制把全社会都无缝地融合到了一起,形成“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局面。

码链实现泛在链接的“码链+产业互联网”

互联网已经融入到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改变了C端用户之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产业也紧随着大背景启动了互联网化,实施数字化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市场发展已经逼近天花板,增长逐步趋缓,传统互联网企业也在向产业互联网这片蓝海转型。产业互联网是大势所趋,这个大趋势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数字经济的新时代,然而产业互联网“数据孤岛”的痛点又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

打破信息孤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让数据动起来,实现高质量的数据供给、数据流通以及数据共享,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目前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数据确权、开放共享、自由流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仍面临阻碍。比如说,在数据要素的确权方面,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中有不同的支配主体,其所有权并不一定完全属于某个经济主体。同时,过度强调数据开放、数据流动,难免造成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的危险系数上升,过分强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又会对数据开放与自由流动构成妨碍。然而,数据开放、数据自由流动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以良好的数据安全保护为前提的,那么,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又促进数据开放共享,这就对法律和技术层面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徐蔚博士指出,码链秉承去中心化的理念,提供各种适应性开发框架工具,打通了技术底层,“进化”出全网通信的能力,为数据确权、开放共享、自由流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提供了法律确权界定和技术层面的支撑,实现了跨平台、跨系统、跨设备的泛在链接,在保障大系统间数据隐私不泄漏的情况下,实现全社会数据流转和互联互通共享。

如此,码链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是构建数字社会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普惠、共享和可持续的引领者。

来源:新华报业网


责任编辑:侯哲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