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星火燎原|长征精神:于都,永远的长征源头(上)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1-11-23 15:16:40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于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熔铸于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之际,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四史微讲堂•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

  “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系列之二百六十

  长征精神:于都,永远的长征源头(上)

  ■李聿锋 解放军报记者 张科进 李怀坤

  细雨如丝、青山如黛,于都河水静静流淌。

  一阵唢呐声突然响起,一声声清脆悠扬的歌声随之传来:“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于都河畔的长征第一渡口,唢呐呜咽,歌声如泣如诉。飘飞的细雨中,当地志愿者忘情地表演着,游人们肃立聆听观看。泪水,在许多人的眼眶里打转。

  这旋律,把我们的思绪拉回那个生离死别的悲壮现场——

  1934年10月,8.6万中央红军主力,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从于都的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挥泪向送行的苏区父老乡亲告别。谁承想,绝大多数人此去便是永别。一起渡河的数万于都子弟,活到新中国成立的仅277人。

  因为长征,于都从此有了新的注脚: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上的红飘带”起点;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叙事里,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开篇;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眼中,它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卷首……

  而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心,它是永远的长征源头。

  01

  在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一个令人伤怀的故事让记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红军烈属钟招子生养了10个儿子,其中8人参加红军。长征出发时,钟招子对儿子们说:“一定要打胜仗,娘等你们回来。”儿子们走后,钟招子每天晚上都会在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

  时间一天天、一年年过去,钟招子青丝变成了白发,眼睛也哭瞎了,但依然每天晚上点亮马灯:“这样,儿子们回家时就能看清路了。”直到去世,钟招子也没能等到一个儿子回来。

  “与钟招子的8个儿子一样,许多红军将士在于都出发时,以为一转身就能回到熟悉的红土地。”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讲解员向记者介绍说,“长征途中,红军数次陷入敌人重围,多次改变原定行进计划,越走离于都越远,越走牺牲越大。”

  这让记者想起多年前解放军报组织重走长征路时遇到的老红军刘家珠,他说:“红军战士心里想着建立新中国,斗志坚,骨头硬,饿不死,打不垮。”老人朴实而又铿锵的话语中,蕴含着红军将士们最朴素的革命信念。

  记者采访途中偶遇一个特殊的旅游团队,几位企业家千里迢迢赶到于都,准备从第一渡口出发,重走长征路。有人坦言:商场如战场,每当生意遇挫想不开时,就会想到红军长征。当年,前路茫茫、不知归期,一路上艰难困苦、枪林弹雨、血洒征途,是什么支撑红军前赴后继走下去,直至看到胜利的曙光?

  今年4月25日,习主席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参观时的一番感慨,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

  “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为红军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队,才能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绝境重生,迸发出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靠着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红军将士将一场因反“围剿”失败引发的大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历经苦难的艰辛历程,变成一条伟大民族的奋起之旅、新生之路。

  (本文选自《解放军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专版,略有删减;该专版通过实地踏访红色地标等方式,回溯这些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感悟精神伟力、传承红色血脉、担当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李聿锋 张科进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微信
责任编辑:邓芳华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