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号飞机
1931年11月10日至12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为打乱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部署,集中红四方面军主力和黄安独立团共8个团,主动对国民党军第69师设防的坚固据点黄安(今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实施进攻作战,取得了红四方面军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在这次战役中,我军于1931年4月缴获的一架国民党空军轰炸机初次参加作战,黄安战役也由此成为红军首次有飞机支援的攻城战。
乘敌未稳,决意拔点。1931年11月,蒋介石集结国民党军15个师于豫东南、鄂东和皖西地区,企图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即决心抓住全国人民抗日反蒋斗争高涨、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首先发起黄安战役,以打乱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部署,并巩固和扩大苏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分析认为,黄安位置突出孤立、守敌战力不强、县城附近地盘均由我控制、“围剿”国民党军防守分散,于是决定集中第10师30团、第11师、第12师及黄安独立团等共8个团的兵力,采取“牵制一部、扫清据点、围城打援、攻歼夺占”的战法,实施“外线出击”的进攻策略,以拔除黄安这个向鄂豫皖苏区中心楔进来的据点。
肃清外围,断敌交通。11月10日晚,红四方面军以第12师、第10师30团为主力,在黄安赤卫军的配合下,向黄安外围敌据点发起攻击,迅速夺控黄安城西徐家、东王家等前出据点,并迅速构建阻敌部署,多次击退城内及外围守敌的增援。第11师和黄安独立团在麻城赤卫军的配合下,对配属国民党军第69师的第30师207团展开攻击,先后在放牛山、三里店、豹龙山等地击溃宋埠敌第30师、歧亭敌第33师、麻城敌第31师和黄安守敌第69师的增援兵力,夺占黄安城南的桃花店和城西南的高桥河。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第10师的2个团和第73师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有效牵制了国民党军豫东南、皖西地区的各4个师,使敌不能对黄安实施有效增援。激战至20日,红四方面军肃清了黄安县城外围全部据点,切断了黄安与宋埠、麻城、歧亭之间的交通线,对黄安形成了包围之势。
紧缩合围,诱打援敌。11月21日起,红四方面军指挥第12师和黄安独立团加紧压缩对黄安守敌的包围,第11师和黄麻赤卫军在黄安以南附近地域构筑了数道阵地以阻敌援军。22日至23日,黄安守敌为改变被围处境,企图向南出击、重占桃花店、打通与宋埠的联系。红四方面军第12师和黄安独立团采取“正面迎击、翼侧出击、三面合击”的战法,连续两次击退守敌,将其逼回城内。战至27日,围城部队攻占了黄安东关、西关,并抵近北关。由于城东北的课子山敌据点工事坚固难克,我军多次强攻无果,遂就地构筑工事加强围困。
12月7日至9日,驻宋埠之敌第30师集中2个旅共4个团自宋埠北援,红四方面军第11师采取“边打边撤、节节阻击、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法,将援敌引诱至嶂山预设伏击阵地,随后乘敌立足未稳之际,分别从两翼对敌发起猛烈攻击,一举全歼敌先头团,余敌溃逃。12月18日至20日,红四方面军集中第11师主力、第10师30团和黄麻赤卫军采取了“正面突击、两翼包抄、分割围歼”的战法。在我军阵地几乎被敌突破的情况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亲自带总部手枪营赶到前线支援,急令打援部队全线反击。经激烈血战,我军在黄安城南嶂山地域击溃了由宋埠、歧亭增援的敌第33师、第31师共8个团的猛攻。
空地协同,总攻歼敌。在红四方面军的重兵围困和强有力政治攻势下,黄安守敌已弹尽粮绝、待援无望、军心动摇,又见援敌被我多次击溃,部分官兵跳城投降。
12月22日10时,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陈昌浩乘坐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飞临黄安上空,在炸弹和传单支援下,黄安独立团和赤卫军乘敌慌乱攻占黄安城东北制高点课子山,歼灭国民党守军1个营的大部。
22日22时,红四方面军发起总攻,总指挥徐向前率领第12师第35团从黄安城西北角突然袭击,迅速突破城垣,守军5000余人仓皇从城西突围,被政治委员陈昌浩率领的第11师、第12师主力全歼于城西南郊倒水河两岸。23日,敌第69师师长赵冠英在化装逃往河口镇的途中被赤卫军俘获。
黄安战役中,红四方面军指挥员注重发挥我军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在紧盯敌人弱点的同时,积极创造战机,谋势布局,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进而获取了战役的胜势。
黄安战役的胜利,得益于红四方面军充分利用根据地,有“先夺外围、长期围困、逐步弱敌、创造条件、寻机全歼”战役方针的正确指导。部队灵活运用吸点打援、分割围歼、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等机动战法,我军官兵充分发挥英勇顽强、不畏牺牲、敢打硬仗、善打恶战的优良战斗作风,人民群众也踊跃参战、积极支前,大力支援和配合。
黄安战役历时43天,红四方面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5万余人,活捉敌第69师师长赵冠英,缴获长短枪7000余支(挺)、迫击炮10余门、电台1部。此役致使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胎死腹中,使黄安、麻城、歧亭、孝感等县的苏区连成一片,丰富了红军围城打援的作战经验。
鄂豫皖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决定撤离根据地。为免“列宁号”再次落入敌人手中,红军决定将其拆卸、分散掩埋在山沟中。“列宁号”在我军的历史上可谓昙花一现,但它却催生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局、进行了第一次空中侦察和空中运输,留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作者:肖 杰 薛闫兴
文章来源: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