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12月23日电 题:台湾画家周瑛:百年木石见乡情
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23日,作为乡情·闽台书画名家作品展系列工程首展,“周瑛百年·山外山”展览精选周瑛79幅木石多媒材及版画创作,呈现了画家自1970年至2000年近30年黄金创作时期的作品全貌。
周瑛(1922-2011),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本名周林长,1922年出生于福建长汀,1948年毕业于福建师专艺术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后赴台,1948年至1988年任台北师范学院(今台北教育大学)教授,是一位影响台湾画界的重要美术教育家。
在福建省美术馆展厅现场,周瑛第三子周子荐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回顾周瑛的创作点滴和乡情。他说,周瑛从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执教台北师范学院(今台北教育大学)40年,培养多位对对台湾现代美术产生深远影响的画家,他觉得自己就是个“教书的”,或者“画画的”。
“先父在福建读书成长,遗愿是把书画送回大陆。他从不以艺术家自居,他只说,做艺术啊,修来世吧。”周子荐环顾四壁画作说,父亲2011年辞世后,他奔波两岸,将父亲画作带回大陆多次展览,引起反响,“现在就是来世了”。
周瑛在台期间经历坎坷,饱受磨砺,对台湾现代美术风潮有自己的灼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台湾地区重要奖项,并两次入选堪称世界三大展之一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周子荐说,父亲的作品“都不是艺术市场的画”,是父亲对东方和西方艺术的多元探索。“这是一种文化咀嚼,他消化,内化,然后出来的东西,非常禅机又非常当代。”
“周瑛艺术探索之路曲折而痛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台湾美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豫闽认为,周瑛可贵之处在于“抽象艺术有浓郁浓烈的东方哲思”。
记者在现场看到,周瑛画作有原木材质的装置艺术,有“石”块印记的版画,以及自然题材的油画作品;有形迹可辨的具象,也有抽象的意象。李豫闽告诉记者,画家创作所用的木料是产自台湾的桧木,或来源于彼时台湾大拆寺庙时的木材——有的作品中钉子洞眼清晰可辨。
“中国传统哲学不强调具象,在现代主义的表达中,周瑛找到了一种语汇,用材料和装置的方式表现出来。”李豫闽说,周瑛锁定“木”“石”,“中国人对木头和石头的领略和西方人大不相同,有非常多的意味在里面”。
在李豫闽看来,当大陆艺术家还在抱守梅兰竹菊的传统文人题材时,周瑛从1959年已经开始探索现代艺术,开始搞抽象主义,“在探索中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进来了,这对大陆艺术家是一个很大的启发”。
目前,福建师范大学台湾美术研究中心正集中学术力量研究大陆渡海美术家群体。李豫闽认为,周瑛画作展现了这一群体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际遇、应对和抉择。“他的挣扎与困惑、蛰伏与绽放以及对家乡的眷恋,可谓这一群体在台湾美术浪潮中的缩影。”(完)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