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寻常巷陌,它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热闹繁华的中心城区蜀山区,东起青阳路,西至西一环路,全长不足900米。
这也是一条遍地英雄的光荣之路,这里有1566户“光荣之家”,523人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811人获国家或有关部委颁发的勋章、奖章、纪念章,40人驰援武汉抗疫……
这条路就是淠河东路。拂去岁月的尘埃,这条承载着红色优良传统的道路,已然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堂。
五里墩街道组织老兵观看电影《长津湖》,电影结束后,老兵起立敬礼。
“每个人都有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历经岁月沉淀,成为厚重的精神财富”
“陈老,又见面了!您再给我们新同志讲讲这条光荣之路的故事呗。”临近农历新年,笔者跟随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党工委书记、武装部教导员吴勇等一行人走访慰问辖区退役军人,第一站来到位于淠河东路的合肥市军休三所。
接待我们的是老朋友陈相珍。陈相珍六立战功,如今是军休三所第三党支部书记,被誉为淠河东路“口述红色革命史”宣讲第一人、淠河东路英雄故事的“活字典”。
见到我们,陈相珍分外热情,从卧室里小心捧出一只90厘米长的红木箱。箱子里装满他多年来搜集的与淠河东路相关的珍贵资料,包括照片、手稿、档案、勋章等,每件都用牛皮纸仔细包好。
话题从淠河东路展开。这条不足900米的道路两侧坐落着部队医院和多家离退休干部休养所。此外,这里还居住着数百户参与过“两弹一星”研制的原国营二二一厂职工。
“这是94岁的王道明,在辽沈战役中被重机枪击中,身上留下5个弹孔。在朝鲜战场,他所在的部队负责为物资运输提供后勤保障。当时通往前线的轨道上有一颗定时炸弹,为尽快修好道路,他就坐在炸弹上拆弹给战友壮胆。”陈相珍从箱子里取出资料介绍说。
“这是89岁的老战士王新,渡江战役时身受重伤,多年来一直饱受头疼、失眠的痛苦。即便这样,他也没有申请过伤残抚恤。”陈相珍拿起一张王新开怀大笑的照片,转述老人当时的原话,“是共产党让老百姓翻了身,给了我们好日子。我只觉得自己为党没尽到力,哪还想去领抚恤金呢?”
红木箱里,一张照片引起街道工作人员余娜的注意。照片上是一把铜勺和一个印有“中朝”字样的手工编织袋。
“这两个物件大有来头!”陈相珍向大家讲起抗美援朝老兵陈良辰的故事。
1953年,陈良辰随所在部队留在朝鲜继续支援朝鲜建设。虽然当时已经签订停战协定,但生活条件仍十分艰苦,许多志愿军官兵吃饭时用树枝作筷子。一位当地老大妈见状,拿来自家勺子送给陈良辰,还亲手编织了手提袋留作纪念。时至今日,这两个物件还完好地保存在老人手中,成为中朝人民友谊的见证。
“同胞经历的苦痛值得被后人永远铭记。”陈相珍一边说着,一边取出压箱底的《侵华日军在安徽烧杀抢掠50件惨案》。这本书是老兵姜继永所著。1990年,姜继永从安徽省军区退休后,坚持搜集整理党史军史资料。他走遍淮河两岸采访曾受日军残害的亲历者、见证人,白天做调研,晚上写记录。数年来,他写下千万字材料,出版7部关于抗战的著作。
“生活在淠河东路上的参战老兵,每个人都有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历经岁月沉淀,成为厚重的精神财富。”吴勇说,从“走万里路、打百次仗”的许宝富,到长津湖战役亲历者郭立人,再到参加过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陈相珍……淠河东路的老兵故事不胜枚举。
陈相珍宣讲红色故事。
“隐姓埋名数十载,他们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只为托举起大国重器”
“说出来你们也许不信,直到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从报纸上看到新闻,才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2021年11月25日,位于淠河东路团安新村小区的“两弹一星”精神纪念展馆(合肥馆)正式开馆。80岁的董殿举老人向前来参观的青少年介绍起参与研制原子弹的经历。
这天,像董殿举一样曾就职于原国营二二一厂的部分离退休职工也来到展馆参观,重温“两弹一星”艰苦创业历史。据了解,团安新村小区居住着330户原二二一厂的参试人员。
1958年,党中央决定在青海金银滩建立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金银滩地处高原,高寒缺氧,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袄。1959年,年仅18岁的董殿举从老家河南清丰来到金银滩,一干就是几十年。
“当时条件艰苦,我们只能临时住进牧民搬走后留下的牛棚、羊圈里,有时就在山上挖个洞睡觉,晚上还能听见狼叫。冬天睡觉时戴着棉帽,第二天被子、帽子上都是冰霜。”董殿举回忆道。
“当年,很多人经常工作到深夜,只为一个共同的信念——再穷,也要造出‘争气弹’!”曾参与过“两弹一星”研制的老英模张国顺说。
1995年,国营二二一厂全面退役。撤厂时,数百名离退休职工在合肥安家。如今,这些功臣大都已过耄耋之年,他们带着自己的“二二一故事”,带着烙印在身上的“两弹一星”精神,依然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这群老英雄褪下光环,义务扛起红色宣讲的使命。曾参与运送核武器工作的任铁安,一如64年前奋战在金银滩一样,退休后积极加入“四代人”宣讲团队伍,奔波于各个社区、街道,给党员群众讲述红色故事。
回首隐秘而光辉的岁月,这些老人激情满怀:“只要组织需要,我还能干!”
杨振业是安徽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今年年初报名应征。等待体检复查的日子里,他与同学相约来到位于淠河东路的“红色口述史馆”参观。在为“两弹一星”参试者的故事所震撼的同时,展出的翱翔天际的预警机图片更让他心驰神往。
“这也和我们身边人有关吗?”杨振业忍不住提问。“是的,它们的研制者就来自淠河东路的某军工研究所。”陈相珍答道。
该军工研究所1965年组建于贵州,1988年底整体迁往合肥,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电子装备骨干研究所,有中国军工电子“国家队”的美誉。
“这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这位是中国现代预警机第一任副总设计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张德骞……”谈起淠河东路的科技专家,陈相珍如数家珍。
“隐姓埋名数十载,他们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只为托举起大国重器。到了部队后,我一定刻苦钻研,为我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一分力量。”杨振业深有感触地说。
第901医院医护人员支援武汉。
“每当我走在这条路上,总是情不自禁放缓脚步,仿佛这样就能听到热血涌动的声音”
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以下简称第901医院)是驻肥部队的体系医院,它坐落于淠河东路最西面。
“我时刻做好准备,只要有需要请随时召唤”“我是党员,请求加入抗疫一线”“我没有家庭和孩子的牵挂,请优先考虑”……这是来自新时代青年的誓言。
时至今日,淠河东路的英雄故事仍在继续。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第901医院医护人员纷纷递交请战书。2月,他们加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
军医朱捷抵达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后,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请缨到重症一科“红区”担任临床药师;检验技师汪鹏程参与设计了核酸检测实验室布局和标准化操作流程,顺利通过湖北省卫健委验收;文职人员王伟迪为了保障用药连续工作28小时;辛庆峰、董静“夫妻档”联袂上阵留下佳话;护士长胡燕完成支援湖北任务后,又和战友一起奔向抗洪大堤,伴随保障一线抗洪官兵……
陈相珍至今记得,身为第901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主任的女儿陈婷婷,没能奔赴抗疫抗洪一线时的遗憾神情和留在营区全身心投入的执着坚守。
不同的战场,一样的担当。“不要忘记你是军人、是党员,肩上扛着使命,心里装着人民,面对任务要勇往直前!”这个无声的约定,早已深深烙进陈婷婷和战友们的心里。
“这是我第二次听陈老宣讲,淠河东路就是我们身边当之无愧的英雄路!如今,每当我走在这条路上,总是情不自禁放缓脚步,仿佛这样就能听到热血涌动的声音。”来自合肥工业大学的朱迪眼含热泪,深情感言。
“英雄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淠河东路的英雄群体是合肥夜空中一抹璀璨的星辰。”吴勇坦言,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淠河东路的英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合肥警备区政治工作处主任李光增告诉笔者,下一步他们将借鉴延乔路的成功经验,利用淠河东路现有空间和载体,在不影响正常场地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将周边红色资源与地域环境深度融合,将景观小品、情景互动、浮雕等表现形式与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氛围结合,把淠河东路打造成合肥特有的国防教育课堂,让这里的英雄故事“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现场,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图片由五里墩街道、第901医院提供
制图:扈 硕、朱怡蘅
念兹在兹 无日或忘
■单慧粉
冬日的暖阳照亮“光荣之家”的门楣,路过淠河东路的市民总是忍不住转过头瞥一眼。也许,那些擦肩而过的人中,就有一些是只能在书中和影视剧里才能看到的英雄……
一段岁月,浴血奋战,只为保家卫国;一种情怀,自立自强,只为强国复兴;一份传承,勇挑重担,只为护民周全。国之所需,我之所向。淠河东路不愧是一条写满英雄故事的光荣之路!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炮火的硝烟早已散尽,将士的枪膛早已发凉,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还要重温英雄故事,正如习主席指出的那样:“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走在淠河东路上,仿佛回到了“走过的过去”,如同翻开了一本“英雄谱”。英雄们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历经不同的岁月洗礼。他们在烽火岁月里英勇挥戈,在荒芜的土地里种出梦想,谱写了传世吟唱的英雄长歌。我们在享受“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的同时,必将对英雄的事迹永记不忘。
近日,87位“90后”的一张特殊“合影”走红了。志愿者行程千余里完成87位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的单人摄影,合成了一张震撼人心的大合照。在完成老英雄“再聚首”心愿的同时,也提醒后来者:“硝烟散尽享太平,勿忘当年卫国人。”有一位哲人说过,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思想就永恒;传承下来了,发展就永恒。精神如炬,信念如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样的高度。广大老干部犹如一条对接时空的精神纽带,读懂他们的故事,挖掘他们的红色人生,就能屹立起一个震颤心灵的榜样旗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走过了峥嵘岁月的老干部老有所为献余热,他们加入红色宣讲团,只为让“红木箱”里的英雄故事家喻户晓。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小阵地释放出国防教育大能量。不可磨灭的战争往事、金银滩上轰鸣的马达声、抗疫抗洪一线的那抹迷彩绿,都已成为合肥市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丰厚历史底蕴,也是当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响亮名片。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