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男,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长期研究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区域创新与技术创新,粤港澳台区域经济及发展问题等。 |
作者 王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强调:“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党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对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的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岸高校学生到彼此高校就读、高等教育机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内容。两岸高等教育交流自1979年以来,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也不断扩增。近年来,台资企业和部分台湾社会资本努力探索创新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在双联学制、课程教材研发、教学质量保证、招生宣传等方面,积极参与了在大陆的文化教育投资和合作办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1月25日,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2022年对台工作会议上也再次强调,要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完善同台企台胞分享发展机遇和落实同等待遇的政策,为台湾基层民众、青年群体参与两岸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可见,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还将继续成为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领域。
教育事业是项民生工程,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大量、长期的资本投入,这些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但离不开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目前,许多省份和地市已经公布了“十四五”期间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例如,作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省的广东省,近日审议通过了“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冲补强”专项资金安排方案,计划安排“冲补强”资金262.85亿元,其中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资金103亿元,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内涵建设)资金23亿元,特色高校提升计划资金41亿元,在高等教育的投入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1月19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广州市高等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侨鑫大学,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属高等学校布局,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适当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值得注意的是,侨鑫大学是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并且是“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因此其办学性质有可能是民办,也意味着社会资本参与投资高等教育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社会资本具有公益性、专业性和志愿性的特点,是公有或国有资本的重要补充,其在参与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很好地协助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及时补位,在促进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发展中作用特别显著。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社会资本(私立教育)一直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包括普通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前者包含学院、大学以及院校研究所,后者包含科技大学、技术学院、专科学校等。在台湾地区,私立高等教育不仅在办学水平上赢得了社会、业界、家长的广泛认可,而且涌现出一批如淡江大学、辅仁大学、长庚大学等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私立大学,在促进台湾教育改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源远流长,尤其是广东省和台湾地区文脉、人脉、商脉水乳交融、延绵不断。广东已成为祖国大陆与台湾交流最频繁、融合最紧密、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事实上,作为大陆地区社会资本最为活跃的广东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即成为广东推动粤台高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地方政府出台针对性政策支持和保障社会资本参与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有效尝试与探索。例如,位于台资企业相对比较集中的东莞市的广东科技学院,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努力促进粤台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方针,通过与台湾中国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圣约翰科技大学、明志科技大学等私立大学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粤台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发展。经过多年的合作发展,社会资本已成为广东科技学院“校-校-企”产学合作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通过校际、校企合作,使高等院校教育与企业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高校按企业需要为其培养人才和员工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资本在分享高校优势资源的同时,也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校在“校-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起社会资本参与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党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出台一系列惠及广大台胞的政策,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随着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人工智能时代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开放合作交流均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陆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两岸高等教育高质量合作发展。
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将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独特优势,通过合作办学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不仅能成为台湾地区由于少子化所引发的高校生源危机的解决出路之一,也符合中国大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社会资本参与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也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前景,成为助力解决大陆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提升两岸高等教育内涵式合作发展水平,以及增强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王鹏,暨南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系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制度政策与台湾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DGTT2021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