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台湾当局操弄“台独民粹”注定要失败

陈士良

陈士良,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创始人原院长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秘书长。国台办海研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副秘书长,泛亚智库研究员。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两岸关系、文化习俗等领域研究,出版专著三部,在中评网、联合时报等媒体公开发表评论文章五十余篇。


微信图片_20220412135018副本

陈士良(资料图)


  作者 陈 士 良

  近30年来,从李登辉到陈水扁直至蔡英文,他们都非常清楚,当一个中国框架在全世界越来越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受到全世界普遍遵循的今天,试图要公开宣称“台湾独立”是根本不可能的。陈水扁就曾坦言,“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李登辉做不到,我也做不到。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丝毫放弃“台独”路线,只是不得不采取“切香肠”的办法,企图逐步实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图谋。2016年5月民进党蔡英文当局上台后,更是变本加厉地推行“去中国化”的“渐进式台独”路线,其中一个卑鄙的做法就是通过操弄“台独民粹”,企图达到破坏两岸关系,直至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

  何为“民粹”?政治学上有比较专业的解释,其实最通俗的解释之一就是:一种经过政治精算的煽动庶民偏见的意识形态,或者直白地说就是很多理性者都感到非常危险,但在有意者煽动下又有较多民意支持度的非理性事情。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就是在煽动岛内“民粹”的基础上再加上“台独”的内涵,成为十足的“台独民粹”。

  炒作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失败案例煽动“反中、仇中、抗中”情绪。民进党蔡英文当局自上台以来,由于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破坏了两岸接触、交流和商谈的政治基础,致使两岸关系始终处于紧张严峻的状态。尤其是当民进党蔡英文当局一再挑战联合国2758号决议,在国际上不断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导致其处处碰壁的情况下,仍然不知悔改,不仅毫不收敛,反而在岛内大肆声称受到“大陆打压”,以此煽动民众“反中、仇中、抗中”情绪。其一,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在不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情况下,连续多年要求参与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够出席的世界卫生大会(WHA),特别是2020年以来借助新冠肺炎疫情,制造种种借口,不断“以疫谋独”。当世界卫生组织(WHO)按照一个中国原则不接受或者不讨论台湾地区参加世界卫生大会时,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就在岛内用“悲情”挑动民粹,煽动广大民众与大陆的敌对情绪。其二,2016年5月以来,当台湾的那些所谓“邦交国”坚持一个中国,陆陆续续与其“断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时,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又一次次“甩锅”大陆,将认同一个中国的世界潮流归咎于“大陆打压”,以“台独民粹”诋毁大陆对广大台湾民众的善意和诚意。其三,调整台湾民众出入境的旅行证件封面,突出其中的台湾作为“政治符号”,并通过所谓“国家语言发展法”,将闽南语、客家话、台湾少数民族语言等“本土语言”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以加强岛内民众的“台湾意识”,强化“台独民粹”。

  将近年来大陆军机绕台进行的正常巡航渲染为“大陆威胁”加紧加快“以武拒统”的步伐。最近几年因为民进党蔡英文当局为了图谋“台独”,所以不得不紧抱美国的大腿为自己壮胆和撑腰,并在“倚美谋独”的同时,煽动“台独民粹”。其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针对民进党蔡英文当局的“台独”行径,为了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加大了军机和军舰绕岛巡航及在台湾所谓的西南海域进行军事演习的力度。由此,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就借机渲染“大陆威胁”,进一步挑动民粹,制造两岸对立。其二,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为了形成所谓的“不对称战力”,试图将台湾打造成“刺猬”或“豪猪”与大陆抗衡,并通过延长后备役军人回部队教召的天数和声称准备延长岛内青年服兵役的时间,试图煽动要“战斗到底”的“台独民粹”来抵御大陆的“武力威胁”。其三,向美国购买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并加大所谓“武器自造”的步伐,试图挑动民粹,“以武拒统”。民进党蔡英文当局上台约6年来,不仅在特朗普任内创纪录地采购了10多次,共数千亿元新台币的武器装备,而且在拜登政府上台约一年时间已经第3次购买美国军火,将大量岛内民众纳税的血汗钱向美国交“保护费”。美国甚至还要民进党蔡英文当局效仿乌克兰尽快备战,向青年男女分发武器,形成“全民皆兵”准备打巷战,以对抗大陆的“武统”。这种将2300万台湾民众绑上“台独”战车的恶劣行径,最终必然使广大岛内青年成为炮灰。

  我们必须严正指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否认“九二共识”,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搞“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并极力操弄“台独民粹”,就是损害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破坏两岸统一,这是注定要失败的。 (作者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