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晚清国防体系的转型尝试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2-05-12 11:42:48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是南京第一座近代机械化工厂,也是当时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素有“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之称。图为金陵机器制造局大门新貌。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碎了封建王朝重陆轻海、防内重于防外的传统安全观念。清政府高呼“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开始了艰难的国防体系转型。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的近代国防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到不仅装备落后,而且军事人才较匮乏。清政府有识之士积极推行军事变革,从人员素质、装备技术、组织体制3个方面着手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国防体系的转型,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兴办新式军事学堂等举措,彻底改造国防体系。此外,有识之士还倡导改革军事制度,建立常备军与预备军相结合的国防体制。

  努力发展军工

  在见识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力后,“练兵以制器为先”成为清政府中枢与各督抚的共识。有识之士认识到“自强”方为第一要务:“惟以采买洋枪洋炮,定制铁船为自强之术,即强矣,而非自强也。”他们不遗余力地创办实业,努力实现兵器的国产化,钢铁工业和兵工厂建设由此展开。钢材作为制造枪炮弹药和舰船最基础的材料,在军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起初,清政府被迫花费巨资从国外进口钢材,随着军工生产规模的扩大,进口钢材成为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创办中国自己的近代炼钢厂一事被提上议事日程。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上时,便提出兴建钢铁企业,夯实军事工业的基础。

  随着洋务运动逐渐深入,大大小小的兵工厂陆续建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金陵机器制造局、湖北枪炮厂等军工企业开创了国防工业的先河,实现军舰、枪炮、弹药自主制造。清末制造的“汉阳造”步枪,甚至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战场上一直发挥作用。在经费紧张、财政拮据的情况下,这一成绩的取得尤为不易。总体上看,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这半个世纪时间里,“师夷长技”由口号逐步转变为行动,从理论逐渐付诸实践,一场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的热潮席卷全国。借此热潮,中国各地陆续创办军工企业,甚至聘请外国人参与军工生产和西式训练,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代国防工业的面貌。

  革新军事教育

  晚清国防体系迈向近代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建立新型军事教育模式,目标是将旧式武夫培养成新型军人。清政府开始将军备教育思想注入教育制度,对将帅的要求也有所变化,不仅强调精通中国古代兵法,同时兼顾近代军事学术。

  在这一目标感召下,张之洞致力于改造军官队伍,要求各级将领“无一不由学堂出身”。不只是张之洞,包括袁世凯和李鸿章在内,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改革,希望通过兴办新式的武备学堂来培养合格的军事人才。1885年,李鸿章首先在天津开办武备学堂。1887年,张之洞在广东创办水陆师学堂,首期招收学员一百余名。1896年,张之洞调回湖广总督任上,再购地开办武备学堂。学堂除供给伙食外,每月还给学员发放“赡银四两”,并根据考试成绩高低给予相应奖励。袁世凯则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小学堂、中学堂和大学堂三级军事教育体制,完成军事人才的梯队建设。张之洞也不断抨击清朝军官选拔制度,积极主张废除武举。1901年,在有识之士不断吁请之下,清政府正式取消武科选拔军事人才模式。1902年,袁世凯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陆军师范学堂,及宪兵、军医、马医、军械、经济等多所专科学堂。1904年,京师设立练兵处,练兵处将正规陆军学堂分为陆军小学、陆军中学、陆军学堂、陆军大学四级,并对各级学科内容进行区分。

  此外,袁世凯积极推动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学习近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在袁世凯和张之洞带动下,全国各地纷纷兴办新型军事学堂。在短时间内,贵州武备学堂、陕西武备学堂、安徽武备学堂、山西武备学堂等多所学堂先后建成,有力推动了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改革体制编制

  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就已经认识到军队战斗力的衰弱。八旗、绿营空有百万之众,却无力应对危机。清政府只得饷外加饷、兵外添兵,先后组建湘军、淮军、北洋海军、防军,改善练兵之法,希望能够以“有限之饷练有用之兵”。1864年,李鸿章指出“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驱夷之枢纽,今昔情势不同,岂可狃于祖宗成法”,提出应当及时变易兵制以实现“自强”目标。然而,清政府迟迟未动,直到甲午战争失败后,才下定变革军制的决心。1904年,清政府建立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常备军训练3年,期满颁证回籍,列为续备军;续备军3年后退为后备军,后备军4年后退为平民。士兵实行招募制,在体格、文化程度方面有较严格的标准。清政府同时对军队进行重新编制,建立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5个兵种,在军队各级建制上也有较大调整。

  为加强统一指挥,军事统率机构进行大幅改组,不久便设立了负责全国海陆军的军事指挥机构军谘处,规定由陆军部负责军政指挥。1910年,责任内阁成立,军机处被撤销。原来军机处的部分职权由内阁接手,但军事职能被剥离出来,完全交给军谘处负责。军谘处直接向皇帝负责。1911年,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后,军谘处又被改名为军谘府。军谘府下设7个厅,分别为总务厅、第一厅(作战)、第二厅(情报)、第三厅(交通与通信)、第四厅(测量)、第五厅(史志)与海军厅。军谘府的职能已经与近代对接。

  晚清国防体系重构,经历了对传统兵制进行改良和扬弃的曲折过程。在西方军事实力飞速发展的19世纪,清政府一度痛下决心,在物质层面继续寻求军工技术发展,在组织层面进行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在思想层面转变国防观念和练兵方式,但其他层面的种种弊端,对“自强运动”形成极大掣肘,一切努力最终散作镜花水月。


作者:熊剑平 徐 寅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邓芳华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