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有权裁决一切
■张西成
1925年,朱德到莫斯科秘密军事训练班学习军事,担任学员队长。一次,当苏联教官提出“回国后如何打仗”的考题时,朱德回答:“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我的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教官一听就摇头,批评他不敢跟敌人决战,显得太懦弱,给了朱德差评的成绩。
朱德的理论观点真的错了吗?战场实践最终给出了公正的裁决。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朱德的上述观点与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不谋而合,两位伟人带领工农红军创立的游击战“十六字诀”,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巧妙与敌周旋、有效消灭敌人,由此奠定了我军由弱胜强的重大理论基础。朱德的游击战理论,由开始遭受苏联教官的否定,到回国后成为我军制胜强敌的法宝,这一转变发人深省。
备战打仗是军队的根本职能。军人的一切军事斗争准备,最终都要面向战场,听从战场的召唤,经受战争的检验。战争作为最难捉摸、最不确定的领域,最可贵之处就是从不接受任何套路。上次管用的打法、下次简单地照搬;别人成功的模式、自己机械地照抄,历来为兵家之大忌。战争也从不迷信权威,因为它本身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它有权决定一切、审验一切、改变一切。在战场上,一切脱离实际的战法研练、一切背离实战的战斗构想,都将被撕去伪装,露出真相。
训练场上的一些做法,若按考场规则评判,也许能得高分;若以战场法则衡量,则未必有多大价值。譬如,从诸多战史战例看,有的作战决心用一般原则和标准去衡量,看似普通,但由于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则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有的作战决心则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该走的程序和步骤一项不少,但仗没有打好。可见,战场思维树得牢不牢,关系到战斗力强不强。现实中,个别在考场上摘金夺银的部队一动真格就掉链子,根源就在于平时训练缺乏战场思维。考核是备战的指挥棒,只有牢固立起战斗力标准,不断提升考核内容的未知量、含战量,把考核标杆标定在战场刻度,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官兵的打赢本领。
毫无疑问,对那些“不看态势看脚本、不研战法研答案”的受考者,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和纠正。但作为考核组织者,如果像那位苏联教官一样,人为地把自己置于权威的制高点,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千变万化的战场,最后形成千篇一律的答案,那么这个答案到了战场上肯定就是危险的答案。战争,远比我们思考的更复杂;战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变。既然如此,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一切奇思妙想的对策,只要有利于能打仗、打胜仗,都应列入演练的范畴;那些让敌人意想不到的打法、实验室里模拟不出来的战法,都应成为加分的对象。实践也证明,能够做到“一种情况多种打法”,比起“多种情况一种打法”来,肯定有更多的适应力、制胜力。
当今的信息化智能化战争,越来越变化莫测,正日益颠覆着我们的认知,越是如此就越应该让思维更新,让本领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演习场上的考核标准及规则,应该既是规范更是引导,既是约束更是激励,少为“应考”钻空子,多为“应战”找路子,如此才能让考核更贴近实战,让考核成效最终能通过实战的检验。
(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