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6月28日电 题:清华大学港生陈诗丽:盼作香港与内地沟通之“桥”
中新社记者 万淑艳 杨程晨
“我是香港七百五十万分之一”“我们都是十四亿分之一”,这是香港青年陈诗丽刚刚拍摄的一部短片《桥》的独白。
1997年出生于香港的陈诗丽,是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她近期回到香港,拍摄了这部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献礼短片。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1997年出生于香港的陈诗丽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香港是我的家,内地是我读书的地方,希望以后能从事文化传播工作,作两地青年沟通之桥,增进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同龄的一代人,被称作“回归宝宝”。少年时,陈诗丽因父亲工作关系常往来深港两地。一次在深圳锦绣中华景区游览的经历,让她对内地的大好河山念念不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那时起,陈诗丽开始向往更大的世界。
2015年,陈诗丽赴成都就读四川大学,那里也是妈妈的家乡。她很快就爱上了这座温柔且火辣的城市。在川大,陈诗丽攻读了英语和经济学双学位,并担任校影视协会会长。和同学交流她发现,大家对香港的印象多来自影视剧,这让她强烈感受到影像的力量,于是开始尝试拍摄短片,这也让她找到新兴趣。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1997年出生于香港的陈诗丽在香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香港是我的家,内地是我读书的地方,希望以后能从事文化传播工作,作两地青年沟通之桥,增进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本科毕业,陈诗丽北上清华继续深造,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和同学一起成立文创工作室。去年,陈诗丽与伙伴在浙江义乌李祖村创设的文化空间“Pure Life蒸馏器”一炮而红,还成为清华学子的校外实践基地。在陈诗丽看来,香港地区发达的文创产业赋能“有着广阔天地”的乡村振兴之路,值得探索。
2021年适逢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陈诗丽作为主创团队成员,拍摄清华大学年终视频《照亮》,鼓励青年学子坚定理想、勇敢追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该短片入围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宣传片单元。
今年5月下旬,陈诗丽专程返港拍摄短片《桥》。“作为清华学子拍短片为特区献礼,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她说。
两年多没回家,陈诗丽这次特地选择由港珠澳大桥入关。第一次行驶在这座可通往三地的跨海大桥上,她体会到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便捷。而这与她拍摄《桥》的初衷不谋而合。
“我们已经成年,相信大家未来会在擅长的领域或想要奉献的领域厚积薄发,为香港以及国家作贡献。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更需要专注自身,把现在首要的事情做好。”她表示,每一位香港青年只要顺着时代的脉搏,顺势而为,必能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
如今的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并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陈诗丽说:“香港是我的家,内地是我读书的地方,希望以后能从事文化传播工作,作两地青年沟通之桥,增进香港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
陈诗丽建议,要增加年轻人之间深度交流的机会,进行深入体验,而非走马观花的游玩。两地文化机构亦可开展更多联合培养项目。
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联系紧密。在陈诗丽看来,香港青年未来的舞台不应只有香港,背靠整个大湾区,这里有许多新机遇。
回归25载,眼下正值香港发展的新起点。陈诗丽相信,香港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