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95年的时空接力 一场没有句号的追寻之旅
寻找“打响第一枪”的先辈们
■杨西河 张富华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郭冬明
1927年8月1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南昌打响。据刘伯承《参加南昌暴动兵力概要表》记载,南昌起义参战人数约为2.3万人。
简单的数字之下,隐藏着谁的名字和故事,又吟唱着怎样的一段英雄壮歌?
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研究馆员肖燕燕的心中,推动她和同事们几十年来一直不断追寻八一起义英雄的名字和故事。
202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南昌市八一广场上,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顶端鲜红的军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卢成行 摄
以我们的方式,铭刻他们的名字
南昌起义队伍中,走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走出了6位元帅、3位大将、4位上将、7位中将和6位少将,还走出了许多文学、新闻、医学、教育及外交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
参加南昌起义的这些有名人士,大家耳熟能详;而普通参加者的信息,却鲜为人知。2万余名起义参加者中,有众多起义官兵,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有为志士、年轻学生和部分国际友人。
当年,他们或者在起义爆发时参加过起义战斗,或者在起义部队南下过程中加入起义部队。他们中的许多人为革命捐躯,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
时间也许磨灭了英烈的痕迹,但磨灭不了他们留下的光芒。每一位推动历史前进的普通人,都应该被我们铭记。
1987年,肖燕燕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那一年,正是南昌起义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老一辈陈列工作者,原本计划展示南昌起义部队序列表及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当时,因为空缺太多,序列表最终没有展出。纪念馆展出的起义参加者名录,仅有290余人的信息。
那时,工作人员只得从存档的口述史等资料里搜寻蛛丝马迹,梳理起义参加者出生、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后来,肖燕燕和同事们向相关县市的党史办等单位发函,请求协助查找相关信息。用这样一些“笨办法”,他们逐渐填补起义部队序列表的空白内容。
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之际,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首次展出新征集到的104位起义参加者的照片和简历。照片展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时年94岁高龄的起义参加者徐先兆,在家人搀扶下,来到纪念馆参观。看到自己当年的老照片,徐先兆老泪纵横。参加南昌起义后,他随部队南下,几经辗转后出国留学,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经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时,起义参加者名录墙崭新亮相,大理石墙面上,镌刻着858个名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时,名录墙上展示的名字增加到1042人。
报考黄埔军校作文手稿、烈士批注过的书籍、珍贵的拓片……2021年,革命烈士冷相佑的孙子冷言军等亲属,来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将家人珍藏的烈士遗物捐赠给纪念馆。
得益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史料征集成果不断扩大,到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有名有姓的起义参加者已增加到1120人。
“抚今追昔,我们不会忘记南昌起义的参加者,不会忘记他们为了中国人民幸福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我们要以我们的方式,对他们的丰功伟绩给予彰扬,以我们的方式,铭刻他们的名字。”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说。
电子屏幕上,新增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的信息不断滚动播放,肖燕燕说:“这是对革命先辈的告慰。作为后人,我们没有忘记他们。”
南昌警备区官兵和驻地学生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起义参加者名录墙前学习参观。 徐婉 摄
只要能再增加一位英烈的姓名,再苦再累都值得
为了寻找“打响第一枪的人”,30多年来,肖燕燕和团队的工作人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史料征集和认定工作的难度之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从乡村田间到大学图书馆,从破旧茅屋到地方档案馆,他们跋山涉水,只为印证某条模糊的线索;穿越大半个中国,只为寻找某位可能知晓线索的人。
那一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得到线索——曾随贺龙部参加起义的唐子奇、曾随叶挺部参加起义的彭猗兰两位老人还健在。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非常激动!”肖燕燕说。很多年前,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工作人员曾寻访过彭猗兰,并做过一些采访,但后来中断了联系。2008年,时任馆长吕娄带着肖燕燕等工作人员前往北京,拜访唐子奇、彭猗兰两位百岁老人。
“当时,彭猗兰老人声音洪亮,给我们讲了南昌起义中女兵队参加战斗的许多细节,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肖燕燕说。
起义参加者名录的考证工作十分繁杂,包括对参加起义起止时间的划分、收入名录的标准,都要经过慎重的研究讨论。有的人一生中会先后使用两个名字,也有的人甚至使用多个名字……
多少个日日夜夜,肖燕燕和同事埋头在文物库房,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那时,馆里还没有建成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没有空调的库房里,冬冷夏热,肖燕燕带着馆员整理相关资料,一干就是一天。
在一些起义参加者的回忆文章中,工作人员发现,有位起义参加者的姓名中带有“刘纯”二字,但始终未能明确姓名中的最后一个字。直到有一天,刘纯煜的家人从媒体上看到相关报道后,给纪念馆寄来了相关资料、照片和有关人士整理的回忆录,这才最终确认刘纯煜的起义参加者身份。
“目前,我和陈列部的10名同事共同寻找南昌起义参加者。一旦发现线索,我们就分工合作,一边完成馆里的日常布展工作,一边去寻查走访。”肖燕燕说,“只要能在名录墙上再增加一位英烈的姓名,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今年2月,肖燕燕得知,有一位名叫陶植柳的烈士可能参加过南昌起义。为了求证陶植柳的真实身份,6月14日,她前往陶植柳的故乡——南昌市进贤县。
在进贤县史志办,肖燕燕翻开编纂于1989年的《进贤县志》,查到了陶植柳的生平简介。在《进贤县烈士基本情况一览表》里,明确记载着陶植柳烈士参加过南昌起义,并在起义中牺牲。
肖燕燕一行决定,到陶植柳烈士老家去实地探访。在进贤县史志办的协助下,他们来到三阳集乡大岭村委会湖头村。经过寻访,他们找到一位知情的老人。老人今年已经90多岁,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头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陶家后人还在,还有烈士证书。”老人操着浓重的方言说。当天下午,肖燕燕找到了陶植柳的孙子陶表凡。陶表凡证实,爷爷确实参加了南昌起义,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更让肖燕燕觉得不虚此行的是,这次他们了解到三阳集乡艾家村委会下家村,还有一位名叫吴雷鸣的烈士,也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后,吴雷鸣参加了红军,在一次战斗中牺牲。
从吴雷鸣的孙子吴伟庭那里,肖燕燕得知他们这一脉人丁兴旺,孙辈有6子1女,生活美满幸福。肖燕燕动情地说道:“吴雷鸣烈士在天之灵必能安息。”
2022年6月14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研究馆员肖燕燕(中)拜访南昌起义参加者陶植柳的家人。图片由南昌市进贤县民政局提供
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
“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肖燕燕说,“在考证名录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一次次接受先辈们大无畏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情怀的熏陶。”
看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征集消息后,起义参加者张耀南的孙女张佳玉多方奔走联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起义参加者名录电子屏幕上新增21位参加南昌起义的将士名单,张耀南名列其中。听闻消息,张佳玉和亲人们赶赴南昌,在起义参加者名录墙前失声痛哭。
“那一夜我和战友们极其兴奋地来往穿梭在各处战场间,一边做宣传鼓动工作,一边抢救伤员运送弹药。”在回忆文章里,19岁参加南昌起义的女兵彭猗兰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在已知的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中,“新中国第一批女兵”彭猗兰是最后一位去世的老人。2010年6月,彭猗兰逝世,享年102岁。
经过细致调查研究,像彭猗兰这样曾参加南昌起义的女兵共有30人左右,她们在起义中承担宣传、救护等工作。她们的名字,如今大都铭刻在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墙上。
纪念是为了传承,传承是最好的缅怀
“今年,我们一共确认54人进入南昌八一起义参加者名录。这54人中有39位湖南人,其中有苗族、土家族和白族等少数民族烈士9名。他们大部分是跟随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和南昌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肖燕燕团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从2021年新确认4名起义参加者,到今年有54名革命先烈“归队”,追寻之路越走越宽,离不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近年来,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党史办的退休干部郑立等人,历经周折,自费踏上寻访张家界籍南昌起义参加者之路。这次,他们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提供了35名起义参加者的资料。
在配合南昌起义人物的研究过程中,年轻馆员杨雪、周珊秀等,带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潜心研究馆藏相关资料,在凌乱无序的资料中寻找人物线索。对各种途径搜集而来的起义参加者信息,她们都进行了仔细筛查和归纳。
今年清明节刚过,馆员杨雪在办公室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一位年事已高的老阿姨郭瑛自述,早年听长辈说过,她的堂哥郭藩曾参加过南昌起义。
原来,郭瑛老人收看完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播出的清明特别节目《追寻“打响第一枪的人”》后,和八一起义纪念馆联系,想让亲人的名字也登上名录墙。
很快,馆员周珊秀从网上多方查找,在中华英烈网查到郭藩烈士一些基本信息。遗憾的是,当他们与吉水县史志档案馆联系后,发现现有史料中均无明确关于郭藩参加南昌起义的记载。
下一站,江西吉安。肖燕燕和同事们计划,到郭藩烈士的家乡再实地进行调研。
在数十年的追寻中,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一直如影随形。时间线不断拉长,亲历者渐渐离去。“时不我待,我们做的每一件搜集工作,都是抢救性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借助互联网资源,组织了多次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单征集活动。肖燕燕有个大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了起义参加者后代的联系方式,以及与地方史志工作者交流的情况。整理录入电脑后,肖燕燕经常盘点这数百条联系方式。
还有2年,肖燕燕就要退休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找到的这些线索尽量得到确认,如果能补录上他们的名字,让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回家’和‘归队’,是对英烈们最好的纪念。”肖燕燕说。
英烈垂千秋,精神励后人。南昌警备区领导介绍,他们每年组织官兵到八一起义纪念馆接受熏陶洗礼,让年轻一代传承好红色基因。
追寻英烈们的名字,是为了更好地纪念;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是后人对先辈最好的缅怀。
如果您有相关线索,请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联系!
联系人:肖燕燕
电话:0791-86626582 19970053067
邮箱:625996739@qq.com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