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坚接受采访。 刘雨 摄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宁波9月5日电(林波 刘雨 李悦然)“照看一人,致贫一家。”这曾是许多精神残障和智力残障人士家庭的真实写照。
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有这样一位老厂长,率先依托企业创办“阳光家园”,通过工疗结合的方式,为数百名精神残障和智力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带去生活的希望。
这位老厂长叫张耀坚,今年72岁。数十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的人生因坚持而闪耀。
“阳光家园”成员打乒乓现场。 刘雨 摄
把设想变成现实
“张总!张总!”看到张耀坚走进公司的“阳光家园”,原本还围坐在一起组装零部件的残障员工,高兴地挥手走过来打招呼。
在成为众人口中的“张总”前,张耀坚曾担任过10多家乡镇企业的厂长。
2003年,他受邀来到江北湾头一家吸纳肢体残障人士就业的福利企业担任厂长,在这里,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残障人士。
2010年,张耀坚正式退休,闲不住的他跟随江北区残联来到奉化一家阳光驿站考察。在那里,2位退休老师管理着5位残障人士,每个月每户家庭还要出400元的托养费。
曾经负责过福利企业的张耀坚心想:促进肢体残障人士就业的优惠政策能否适用于他们?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份工作,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于是,考察后的第二天,张耀坚便跑到税务部门,在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后,立马咨询具体政策,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心中形成……
把设想变成现实,需要付出大量且艰辛的努力。
为了寻找合作伙伴,张耀坚到一家家企业宣传政策,了解资源。
“选择的企业要有一定规模且生产稳定,关键是企业家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在企业选择上,张耀坚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
此外,为了寻找适合的“员工”,张耀坚打电话给各个乡镇(街道)要名单,然后乘坐公交车、骑上电瓶车,到村子里一个个落实。
彼时,没有太多这类特殊人群外出工作的先例,张耀坚只能挨个做思想工作。
“阳光家园”成员听讲座现场。 刘雨 摄
小天地里的温情
只有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几乎没有别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张耀坚依然记得2010年,到小邱家走访时的场景。
为了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小邱,他的父母只能打零工,整个家庭收入单薄。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难受,想着要多为他们做点事。”张耀坚如是说。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2011年1月,张耀坚终于找到一位朋友合作,在江北区庄桥街道办起了一家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塑料、工艺品等产品生产。
2011年3月18日,该公司取得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设立工疗机构。随后,该模式在各地得到迅速推广。
目前,张耀坚已牵头创办了8家“阳光家园”。
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400多名精神残障和智力残障人士得到了充分的关怀与尊重。他们与工疗车间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每个月有稳定的工资。
此外,他们工作环境干净整洁,生活设施配备齐全,设有独立生产车间、休闲休息室、健身房、康复医疗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区,并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辅助性就业、康复治疗、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服务。
在上岗前,医疗志愿者对他们进行精神残障等级评估和2个月至3个月的康复训练,根据能力分配不同难度的工作;企业员工充当志愿者,指导他们学习各种技能;宁波市精神病院的医生和护士,每个月来车间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并为他们建立一人一档的病情信息库……在张耀坚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心队伍。
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落
10多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当年的小邱仍在工疗车间上班,他的父母分别成为车间合作工厂的职工和车间内的专职志愿者,一家三口有了稳定的收入,破旧的小屋早已变成两层楼房。
“阳光家园”里的小夏和燕红在工疗车间里相识相爱,2012年,他们的婚礼就在工疗车间内举行。
为此,张耀坚还特意自费买了腰鼓等装备,一群工友学习打腰鼓为这对新人祝贺。现在,他们的孩子已经在读小学了。
“阳光家园”里23岁的小陈喜欢打乒乓,在工疗车间工作两年半以来,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慢慢学会了生活自理。
“如果没有‘张总’,我们这个家庭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谈起张耀坚,小陈的父亲感激不已。
“‘阳光家园里80%的残障员工是打电话走访过来的,其中70%是家庭困难的人,现在工龄最长的已经有11年了,年龄最大的就业者再过几个月就可以退休了。”说起工疗车间的“孩子”们,张耀坚如数家珍,他每周会上门看望,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
如今,这位已经72岁的老厂长仍不停地到处奔走,他希望能汇集残联、五老协会等多方志愿力量,在企业开设更多的“阳光家园”,在不久的将来还能办一家残障人士康复养老院,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在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