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河区”变“景区” 青海高原水车村乡村振兴见闻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社会综合      2022-11-19 23:48:53
“河区”变“景区”青海高原水车村乡村振兴见闻
图为黄河水面上的水鸟。 李玉峰 供图

  中新网西宁11月18日电 题:“河区”变“景区”青海高原水车村乡村振兴见闻

  作者 华轩 张添福

  波光粼粼的碧水映照朦胧的远山,让人流连忘返……与青海高原农区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不同,置身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甘都镇水车村,花草相间,一步一景。

  初冬时节,走进水车村,绿油油的田地里冬小麦长势正好,蔬菜大棚里生机盎然,老百姓们忙得不亦乐乎……这一切,得益于水车村南临黄河,西毗公伯峡水电站。

图为航拍水车村。 李玉峰 供图
图为航拍水车村。 李玉峰 供图

  “路好走了,自来水通了,路灯亮起来了,活动场所建起来了,村里变得干净整洁,而且还种上了桃树、李子树,”水车村的民众纷纷感叹道,“我们村能有现在的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

  82岁的老村支部书记李顺林就住在水车村的一处院落里。在这里住了一辈子的他,深知发展的重要性。

  据悉,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水车村环境特色和区位优势,抓党建、强产业、兴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河区”变“景区”的蝶变。

  “以前河边到处是沙砾,垃圾成堆,车也乱停乱放,就像一片戈壁滩。如今这里栽上了树,黄河岸边绿绿的,风景好了,来的人也多了。”看着黄河岸边发生的变化,李顺林感慨道。

  李顺林说,盛夏时节,村里会接待很多从外地来的游客,靠着卖自家种的蔬菜、河里养的鱼,补贴家用。

  但他仍然守在村里不愿离开,“我在这里待了一辈子,亲身感受到了村里的发展变化,以前村里破旧得很,没什么地方可以去,大家都不愿出门,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完善,专门修了停车场方便停车,闲了我们可以到广场下下棋,娃娃们也有玩耍的地方。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心情自然顺畅了。”

图为水车村一角。 李玉峰 供图
图为水车村一角。 李玉峰 供图

  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通过省级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建设,水车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融合全乡资源,依托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打造了集吃住和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以前,只是觉得住在黄河边很舒坦,现在我们学会了养殖,水里的鱼就是我们的宝啊。现在每天除了喂鱼,我们会专门观察水质的变化,定期请专业的人来检测。”水车村永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明德告诉记者,“对我们大家来说,养鱼是一件事,保护好黄河水资源才是最要紧的事。”

  “我们在发展沿黄文化生态旅游、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同时,按照‘山水化隆’建设的目标,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在高质量发展上打造样本。”甘都镇镇长张成福坚定表示。

  离开碧水轻舟的养殖场,走入温暖如春的温室棚。冬季时节,水车村的蔬菜大棚里暖意融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图为水车村冷水鱼养殖。 李玉峰 供图
图为水车村冷水鱼养殖。 李玉峰 供图

  今年40岁的种植大户郝永平告诉记者,自从村集体的大棚建立起来,自己在家门口挣到了不少钱。

  “我们计划将温室大棚与观光休闲游结合起来,打造集田园采摘、乡村体验等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甘都镇相关部门负责人云忠林介绍。

  大清早,一场热闹的讨论会正在水车村党员活动室进行。

  “根据咱们村乡村旅游示范的发展定位,县上制定了水车村文化旅游项目实施方案,今后将根据规划打造‘一轴、六区’空间布局,将很大程度上带动项目区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水车村第一书记马兴华介绍道。

  水车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智说:“县上对我们村实施了投资1000万的乡村振兴旅游试点村项目,根据规划,由东北向西南轴向分布,将打造乡村文化民俗区、乡村农家乐区、乡村民宿区、水上项目区、湿地农田景观区,以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餐饮和民宿接待,项目建成以后可直接带动农户参与景区运行或餐饮服务,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水车村的发展变化,也是青海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完)



责任编辑:黄杨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