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农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帮助瓜果、蔬菜等作物种植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增产增收。但随着大面积使用,农膜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农膜回收利用已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大荔县设施农业发达
大荔县是现代农业大县,现有保护地耕作面积超过80万亩,其中农膜覆盖面积约28万亩,各类大棚、温室面积约50万亩。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地膜全县全年使用量大约14.4万吨,主要集中在玉米、马铃薯、红著、蔬菜、瓜类;棚膜全县全年使用量大约2.37万吨,主要集中在设施蔬菜、设施瓜类和设施果类。2020年,全县农膜回收率达到86.5%。
目前,常规使用的传统农膜是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属于不可降解塑料,由于废旧农膜分布范围广,很难用工具清理,只能通过人工捡拾,费时费力,造成其回收率难度大、再生利用水平较低,而当土壤里的残膜越来越多,使得种子播下容易被包裹缠绕,出现死苗现象。因此,加强农膜科学使用与回收,防治残膜“白色污染”,对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为扎实推进农膜回收利用,防止农膜残留污染,加快推进全县农业绿色发展,大荔县农业农村局深入推进农膜减量化、标准化管理和科学使用回收工作。结合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农膜回收利用工程,制定了“减量替代—体系完善—主体提质—监测预警—宣传监管”五要素齐头并进方针,从源头到末端构建农膜废弃物从收集-运输-储存-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四级处理机制。
一是开展农膜替代示范推广行动。因地制宜推广抗旱性强、农膜依赖低的作物品种及全生物可降解农膜、加厚农膜的替代技术,示范推广一膜多用、行间覆盖等技术,逐步解决传统农膜易碎难收的问题。
农膜回收处理企业
二是建立“企业+收储点+农户”经营模式。在全县粮食、水果、设施蔬菜等主产区布设50个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箱,建立可以辐射全县的农膜废弃区及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的集中收储运体系,配置农膜回收机械,有效转动废旧农膜贮存、转运、保管、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循环链条,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三是提标改造、扩容升级。为补齐废旧农膜绿色循环利用短板,针对现有规模化农膜处理企业存在部分农膜处理设备陈旧,回收后农膜收储仓库较小,残膜在厂区空地堆放的情况,扶持其对原料存储仓库进行扩容,对厂区清洗车间、加工车间、PE造粒车间、成品车间等再加工生产线厂房设备进行升级,提高企业生产能力。
四是建立农膜残留监测数据库。大荔县农膜施用时间长、范围广,威胁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为监测残留在土壤的废旧农膜会恶化土壤理化性质,依托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站,建立农田农膜残留监测数据库,摸清农膜污染底数,实现农膜残留数据的规范化、常态化检测,为全县农膜污染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可降解地膜使用试验示范
五是强化认识、加强监管。为减少残留农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春耕备播前和收获季,利用集中培训、发放明白纸、大喇叭、挂条幅等方式面向种植大户推行高强度加厚地膜及可降解农膜的使用;对辖区内塑料颗粒加工企业地膜经营和使用环节进行基本情况核查,加大非标膜的源头管控,并对各废旧农膜回收网点经营人员进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引导,进一步强化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加大废旧农膜处置整改力度。
通过推广农膜科学使用和加强全过程管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如今,全县农膜回收率已提升至89%以上,残留量实现负增长。
来源:号外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