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12日电 题:为青年“搭台搭梯”的人——专访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前段时间访问香港科技大学,参观香港自行车运动员李慧诗科技团队研发成果。研究团队通过风洞实验室设施,为李慧诗进行自行车测试、运动员阻力测试及研制低阻力赛服等,以提升她在赛场中的表现。
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霍启刚重提这件事,他从这当中得到的启发是,年轻人或许可探索一些新领域的发展可能。以体育竞技为例,“体育科技背后有很多年轻人能参与的环节,无论你喜欢什么,你都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香港青年有了更多机遇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升学、工作。霍启刚记得,当大家都热闹地讲大湾区机遇,有一位在北京创业的香港青年找到他问,到北京创业是不是去错地方了?是否应该把公司总部搬去大湾区?
霍启刚告诉他,千万别这么想,“每个企业、每个机会都要自己去寻找,大湾区不过是家的延伸,意思是比较近家,但是国家的机遇到处都是。”未来科技重镇可能在深圳、北京,文化之都可能是上海、浙江,而更多有待更快发展的地区,更是机遇重重。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机遇、政策,但年轻人不要去追着政策跑,而应根据自己的强项、爱好确定适合的发展方向。
不过有时,机遇同样意味着竞争。身兼全国青联副主席的霍启刚在聆听青年声音的过程里,发现他们的迷惘与焦虑——“到了大湾区,我们能竞争吗?会不会找不到工作?内地一年近千万大学生毕业,大家都很优秀。他们到那了,人生地不熟,没朋友,普通话可能也说得不太好,不懂内地文化,他们有很多担忧。”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近来也多次强调要到海外“抢人才”,某种程度也加深了本地年轻人的忧虑。
霍启刚却觉得,人才永远是流动的,“不可能抱着封闭式的政策态度,不让人家来,那是死路一条。”说到底,最实际的还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事青年工作多年,霍启刚将自己在年轻人中的角色定义为“搭台搭梯”,“你要听他们来讲,用你的经验、你的桥梁去帮助他,而不是教训他。”
这与霍启刚的育儿理念可谓一脉相通,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他总是更强调陪伴和引导的意义,“我尽量给他们多一点经历,给他们空间去想,孩子快10岁了,慢慢离开这种纯粹听父母(的时期)。”
工作之便,霍启刚得以接触不同群体、不同活动,若有适合的,他便带着孩子们一同前往,如音乐会、橄榄球赛等。而太太郭晶晶也会给孩子们讲自己年幼入队刻苦训练的故事,“经常给他们讲这些,是尽量给他们机会去建立同理心,不是说要他们特意怎么吃苦,但起码他们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到世界有很多不同的、不幸的情况。”
更多时候,这种陪伴很简单,只是一家人到公园踩踩自行车,又或是拿着三明治到立法会外的大草坪野餐。霍启刚说,不需要什么豪华的东西,往往是这种简单的日常,更令人印象深刻。
就像他幼年,因祖父霍英东响应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回家乡广东投资发展,建设中山温泉宾馆,他与父母及一众兄弟姐妹在那里度过不短的日子,也拥有许多美好的、至今难忘的童年回忆。(完)
来源:中新社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