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书扬86年的人生中,有34年又7个月的时间是在牢狱度过,他是台湾坐牢时间最久的“政治犯”,倾尽一生,为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
林书扬是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原主席、劳动党荣誉主席,也是台湾爱国统一阵营的杰出领袖和理论家。他1926年出生于台湾,2012年在北京病逝。今年是林书扬逝世十周年,时至今日,仍有无数人怀念他,“林书扬是一位冷静睿智的思想家,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一位勇敢无畏的斗士,一位爱国爱乡的台湾郎,一位不知疲倦奔走于两岸的统派领袖人物。”
12月19日,“第三届林书扬文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百余位知名人士、专家学者、青年学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会议,深入探讨林书扬的生平和思想,弘扬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届林书扬文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本文图片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反“独”促统
“林老(林书扬)的一生承先启后、继承发扬了台湾人民爱国左翼思想,他是台湾统左派的催生者、开创者和领导者,也是我们‘统左纲领’的创始者和理论指导者。”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在研讨会上说,“今天我们来谈林老,总结起来就是‘四个一’,这代表了他一生信守的理想信念。”
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元出席研讨会并作主旨演讲。
林书扬的“四个一”论断被视为台湾统左派定向把舵:即“一个祖国、一个全局、一个路线、一个使命”。具体来讲,一个祖国,就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全局”,就是台湾只能是两岸关系全局的局部,局部要服从大局;“一条路线”是说按中国的国情与世情,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使命”就是推动国家的完全统一,通过国家统一以完成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
林书扬赤诚的爱国情感源于家族环境的熏陶。1926年,他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县麻豆镇一个爱国进步的家庭,自幼痛恨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痛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在台湾光复前后,他参加了进步青年组织“还中会”,向岛内同胞宣传祖国大陆的民情政情,为台湾顺利回归祖国怀抱积极工作。
青少年时代,林书扬就接触进步思想,向往社会公平正义,中学期间即阅读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并组织读书会汇集志同道合者。无论是面对日本殖民者的残酷压榨,还是面对台湾当局的专制独裁,他都坚定站在劳动人民和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积极从事民众教育和动员工作。
1947年“二·二八事件”发生后,林书扬被国民党当局认定参与幕后指挥工作,列入了“黑名单”。1950年5月,国民党当局以“通共匪谍罪”逮捕了林书扬,判处无期徒刑。自此他开始长达34年又7个月的牢狱生涯,成为台湾坐牢时间最久的“政治犯”。
“纵然长夜逡巡,也要留住晨曦的光与热!日日、月月、年年,让躯体老去,却要挽住当年迈开第一步时的心悸。”林书扬在《回首海天相接处——悼“绿岛甘地”黄荣雄同学》中写道。
在狱中,他团结难友与国民党监狱当局坚决斗争,与狱中的“台独”势力针锋相对。尤其是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思索台湾人民解放的道路,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祖国统一理论和社会进步主张。
1984年12月17日,林书扬出狱。被捕时他24岁,还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重见天日那一年58岁,已近花甲之年。他在《林书扬文集》中写下:我生长在旧殖民地的台湾社会,经历了太平洋战争、台湾光复、中国内战,我的青、壮年时期的三十四年全部在政治监牢中度过。回到台湾社会后,我发现这是一个挂着“中华民国”名号的新殖民地。
出狱后,林书扬立即投入祖国统一事业,成为岛内爱国统一阵营的重要领袖。长期以来,他致力于岛内爱国统一阵营的组织动员,1986年发起成立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长期担任总会长;1988年参加台湾中国统一联盟筹备工作,担任执委,后任主席;1989年参与创建劳动党,历任副主席、荣誉主席。此外,他还担任过劳动人权协会会长等职务。
数十年笔耕不辍,他撰著了《林书扬文集》四卷,百余万字,发表了近千篇文章,通过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精辟分析了台湾社会内外矛盾和演进规律,深刻揭批了“台独”谬论的欺骗与危害,描绘了两岸统一的路径和远景,为岛内祖国统一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
长期以来,他致力于反“独”促统运动的深入推进,坚持站在岛内反“独”斗争第一线,关键时刻发挥独特作用,组织领导一系列反“台独”大型群众运动,同时着力推动两岸同胞的交流融合,多次亲自率团来大陆参访,增进台湾同胞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多位参与研讨会的两岸人士评价:林书扬对国家和人民忠贞不渝,对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信心,对增进同胞福祉鞠躬尽瘁。他追求真理,革命信仰坚定,饱经磨难而志向不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献给了改造世界让全人类解放的光荣事业。林书扬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爱国统一力量坚定前行
“这次,我们在上海纪念林书扬先生逝世十周年,大家都会有同感,感佩林先生 一生在极其困厄的情况下,能坚守信念,矢志不移。在长期牢狱之灾后,林先生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统一的大业。”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台盟中央委员会前副主席吴国祯表示,林书扬所遗留下来丰富的著作所闪烁出来的思想,是台湾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前人未竟的事业,是后人接力奋进的方向。感悟前人精神,也是为了更好解决当下的困境。
近来,人们热衷议及“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和“两岸的融合”。吴国祯认为,这自然是从长计议的思考。然而,要推动两岸关系的进展,“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一步。在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势力积极意图插手台湾问题的今天,“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是必须把握和高举的旗帜。
台湾劳动人权协会总干事王武郎也提及,今年,佩洛西窜台,煽动勾连“台独”分裂势力,挑起台海地区紧张,引发祖国大陆为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通过军事演习和发表涉台白皮书,坚决进行反干涉、反分裂的斗争。
两岸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王武郎分析,这也可视此为一种“形势教育”,林书扬早先认为有鉴于台湾资本主义的反动性和外部势力的干涉,祖国大陆这样的经常性示警动作将是不可避免的。“两岸一中、和平发展” 、“一个中国、两岸和平”等,林书扬先前所提的运动诉求、口号,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日愈成为民意之体现。读林书扬有关“自决”问题论述时,上海海峡两岸研究会会长季平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阐述,祖国统一后在台湾实行“高度自治”,是我党处理台湾问题的政治承诺。在国家治理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基层自治,也是我们行之有效且不断优化的政治实践。而台湾民众多年形成的政治思维习惯,也是我们必须考虑,在未来基于台湾长治久安而要努力衔接协调好的。
林书扬在《台湾社会的战后阶级结构和两岸问题》中对统一运动的深刻思考,也带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桂清启发。陈桂清认为,新形势下凝聚岛内爱国统一力量的工作,既要发扬林书扬等爱国统一力量代表性人物的优良传统,也要学习他们与时俱进的理性思考,着眼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立足祖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的调整变化,带领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坚定前行。
“2022年即将走完,延续着世界疫情、战争及美国挑动的世界经济秩序,仍让台湾人民彷徨。”台北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郭耀中说,林书扬近三十年的著作与实践为后人留下反省和鞭策,期望前人的理想,能落实到每一寸土地上。
“带着台湾年轻人回家”
早前,“第三届林书扬文论与实践研讨会”确定在上海举办的那一刻,林灵内心充满欢喜,“就好像我们 (两岸) 一起,将林书扬先生带回家了”。
林灵是台湾民众文化工作室主任。当她20岁时在人间杂志社附近遇到了出狱后已61岁的林书扬,从此被他的政治理念所影响。在研讨会上,林灵说,“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林书扬先生尊贵的道德人格以及文论思想,号召广大的‘对历史实践有着炽烈使命感和时代参与感’的年轻人,回到家来。”
在林书扬逝世十年后的今天,年轻一代再来讨论林书扬精神有何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奚邦荣认为,林书扬的论述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鼓励,更是提醒我们切进社会现实之必要,学习去分析与诊断问题,与圈外人与中间群众展开对话,继而召唤人心、介入社会生活,这也是将林书扬放置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最大意义。
两岸统运青年热烈交流。
“我们不能把林书扬的文论和实践当做对岸的他者,我们需要拉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看到林书扬对于两岸的社会主义连接,对于两岸统一所做出的重要认识。”奚邦荣说道。“无名的英雄,有名的历史。”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郑雨竹这样概括林书扬的历史论述。郑雨竹认为,林书扬的思想价值不仅是体现在两岸的统一事业之中,也体现在他观照出了当下的许多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实践。
郑雨竹说,鲁迅在《准风月谈·新秋杂识(三)》里有一句话是“只要有风,大海是总在呼啸的”。她想,这也适用于“林书扬们”的历史和文字所留下来的意义。
阅读林书扬的论文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顾立平感慨,“我明明才是那个活着的人,却像不曾在过去四十年中存在过,我不知道是否绝大多数的台湾人也是这样,而那位用生命书写历史的林先生,明明才是那位已经去世的人,却生动地存在于世界上。”
顾立平说,但凡没有觉醒的人,可能如同行尸走肉般活着吧。所以,觉醒的人,才会那么千方百计、不厌其烦、宁受折辱,也要叫醒睡着而没有觉醒的同胞。
“今日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两岸政治体制前进的变化,离不开一代代革命者的奋斗, 哪怕是一只蝴蝶都能掀起风暴。”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立齐说,在致敬革命前辈的同时,青年一代要肩负起责任与使命。
“第三届林书扬文论与实践研讨会”。
来源: 澎湃新闻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