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墙绿树的天坛公园,每个清晨都有许多老人来到健身区锻炼。他们有的组队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项目,也有不少声名远扬的民间高手在单双杠上“PK”堪比竞技体操水平的各项绝活。
一位常在杠上翻腾的大爷开玩笑地说:“在我们这儿,60岁是少年,70岁是青年,80岁算中年,90岁才是退休。”可见当百岁人生叠加新时代,传统养老观念正在发生重构,很多长辈都在以更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老去”这一现实,并提前为其做好充足准备。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近日联合撰写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也发现,新时代老龄观已经逐步树立,长者们退休之后的生活更是被细分为三个阶段,如何根据不同时期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生活,成为不少人关注的话题。
低龄老人在“第二青春”中找寻生命价值
我们正在经历中国历史上前未有过的新时代,无论是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是综合国力都已跃上全新台阶。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更是增长至78.2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成为过去时,退休到百年之间的时光不断延长,也把原来普通意义的养老细分为三个阶段。
多数刚退休的低龄老人身体仍旧硬朗,自理能力较强,不需要他人照顾。虽然已进入养老的第一阶段,他们却不服老,心中想干事、身体能干事,仿佛重获“第二青春”,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走出老有所依,尝试老有所为。
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到“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可见,低龄老人的退休后生活不应仅局限于饴孙弄子,还可参与各类社交和公益活动,甚至再就业发挥余热,实现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1960年及其之后出生的人群消费观念已改变,他们不仅有着较强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也逐渐多样化,由此也催生了“银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旅游则是养老金支出的一大去向。
《2022新一代银发族出游趋势洞察》显示,截至9月今年60周岁及以上游客的人均旅行消费同比上涨23%,其中60至65岁的初老群体涨幅最大,超过三成。55至65岁的准老年、初老群体旅行最为活跃,消费占比达到整体老年群体一半以上。同时老年群体的旅游也新潮了起来,自驾游、房车游、旅拍等玩法让年轻人都羡慕不已。
其实能真正实现“说走就走的旅行”,正是时间自由的低龄老人。《报告》显示,城市居民在身体能自理的状态下选择旅居养老的比例为 8.8%。很多老年人对旅居养老很向往,如果经济实力允许,每年都会通过旅居方式来养老。
旅居养老更考验养老机构的服务及适老化准备。多数老人都患有慢性病,如果度假疗养时酒店能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例如配备专业的医生和设备测量血压,给糖尿病患者特别照顾饮食等,就能让长辈的旅途倍加安心。“旅居疗养”社区,就为长辈量身打造以酒店为空间载体,康养为特色服务,文旅IP为体验内容的多元服务体系。以大家保险为例,目前已在风景名胜地全面落地大家的家·三亚海棠湾旅居社区、大家的家·杭州黄泥岭旅居社区、大家的家·黄山芙蓉谷旅居社区、大家的家·秦皇岛北戴河旅居社区、长白山等“旅居疗养”社区共5个,充分丰富老年人退休后的休旅时光。
总而言之,“退而不休”的低龄老人通过参与丰富的社会活动、花更多时间锻炼等方式保持着身心健康,以实际行动践行积极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健康观,让自己的“第二青春”有所延长。同时独立的居家养老也能让他们找到对生活的掌控感。
当独立生活成为挑战,邻里社区齐帮忙
无论低龄老人的“第二青春”如何延长,随着年龄渐长难免出现罹患疾病或意外跌倒等情况,老人的自理能力会逐步消退,三段式养老中的第二阶段也会来临,即半失能状态。这个阶段下,老人对生活照料、卫生清洁及医疗服务都有了更强需求。
然而考虑到费用因素,即便老人家中每天都需要有人上门进行日间照料甚至夜间照料,居家养老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如果家里子女工作繁忙,聘请保姆是常见的解决方案之一,但家政市场的鱼龙混杂也让子女多了份担忧。
为打造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制度密集出台,连续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敬老院改造提升等专项行动。到目前为止,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并持续推动各地探索形成家庭养老床位,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六助”服务。
通过多措并举地推进社区养老建设,目前社区内养老服务所包含的项目也逐渐完善。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各地建设改造社区养老、助餐等服务设施约3.6万个。据悉,全国许多城市的社区里都成立了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具体可为老年群体提供生活照料、餐饮配送、精神慰藉、康复指导等多样化养老化服务,让居家生活更舒适。
由于发展刚起步,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当下新时代长者的需求结构正逐步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他们在半失能阶段也想得到有尊严的服务,对居家安养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
通过多措并举地推进社区养老建设,目前社区内养老服务所包含的项目也逐渐完善。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各地建设改造社区养老、助餐等服务设施约3.6万个。定位普惠养老,大家的家采取“小样本试点”进行模式探索和服务体系的打磨,从有一定支付能力且老龄化严重的“大院”切入,布局嵌入式居家照护中心,已经在北京外交部街33号院、北京新华社皇亭子家属院探索设立3个嵌入式照护中心,就近为三千多名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总之,进入养老的第二阶段后,长者需要更多种类且更专业的养老服务,也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如果退休后有养老金,同时手里还有些许积蓄,老人们在做养老决定时就能更有底气,无论是居家请保姆、社工定期上门,还是住到养老社区去,都是可以自主地选择个人更倾向的养老服务方式,且不用特别考虑费用因素。
事实上,很多人也已认识到养老形势的严峻性:在少子化的趋势下,未来靠子女养老也几乎不可能,而社会养老保险支付的基本养老金只能满足基本需求,要想安享晚年,必须依靠自己进行多元化财富储备和系统规划。《报告》也显示,很多城市居民在年轻时就开始考虑养老问题和实施养老规划,储备养老财富。
失能风险上升,城心医养更优解
11月15日,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曾在发布会上透露,当前北京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且大部分老人患有基础病。由此可见,当长辈年纪越来越大,甚至进入失能失智阶段,机构养老渐成选择。
老龄化不仅伴随着寿命的延长,高龄阶段的失能风险也在上升,这也使得健康医疗服务的可得性成为享老的关键。进入三段式养老的最后阶段时,寻求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即进入机构养老或者请职业照护人员入户服务,因为这样才能得到专业的医疗照护。《报告》发现,城市居民不仅在半失能和失能阶段最重视医疗、康复及护理服务,哪怕是在尚能自理的状态下,也依然非常看重医、康、护的养老服务。
在传统观念里,无论父母位于养老的哪个阶段,送去养老机构都是“不孝”的表现。然而在全社会少子化的趋势下,“养儿防老”并非最优选择,子女下班后分身乏术的照顾,也未必能达到专业机构的全面和细致程度。《报告》显示,城市居民对城心养老的认可程度较高,80%以上的被访者愿意为自己和父母选择城心养老,甚至愿意支付溢价来实现城心养老。
为满足老人对专业医护服务的需求,同时减少其“被抛弃感”,大家保险集团旗下大家的家城心医养社区应运而生,位于“城心”的选址既能保证老人与子女原有的情感链接,社区及周边配套的医疗、康复及护理服务也能全面覆盖长辈及其家庭最关注的“医养”需求。
具体来看,医疗方面,每位长者都配备专属健康医生,社区内设的医疗服务中心配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为长者提供诊疗服务,全面覆盖从疾病预防到重疾绿通的全场景医疗需求。康复方面,提供以延缓长者机体老化、改善慢性病为目的多学科融合的“基础康复”服务,同时针对长者最常见的心脏、神经、骨科疾病等开设“专业康复中心”。护理方面,以“0压疮、0卧床、0束缚”为服务目标,为自理、失能、失智及临终长者提供联动医疗康复的综合护理服务,所有照护师经过北美HCA(健康照护师)体系培养并获得认证。
近日,大家的家城心医养社区同步进驻太原和长沙,继北京、南昌、天津、成都之后,城心医养社区又落户两座重要核心城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离子女近和距离急救医院近的机构养老备选项,更为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注入强大的活力。
尽管当下三段式养老渐成趋势,但相关配套服务尚未到位。《报告》建议政府与行业配合,按照三阶段渐进式养老需求,为居民打造全周期的养老服务。政府建立老年人能力评估体系,帮助居民在科学评估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失能状况做出养老方式决策。养老服务行业按照三阶段渐进式养老的模式,打造完整的服务链条,实现三种阶段服务的无缝衔接。
来源:中华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