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9日电 题:迎向癸卯新年 台湾作家杨渡冀两岸以大历史、更长远视野看彼此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如果从遥远的卫星看下来,除夕之前有十几亿颗很温暖的心在路途上缓缓流动,就为了回家乡去团聚。过春节,这个交织在台湾、中国大陆、世界上很多华人聚居地方的事情,实在是很让人感动。”
农历癸卯年新春之前,台湾作家杨渡在台北接受中新社电话采访时说,妹妹一家将从上海归来,还有外甥从法国回到台中老家,能够回来的都尽量回来了,过春节这个传统带着温情,“很棒”。
西方有过圣诞的习俗,何以说中国人过春节有特别的意义?对此,杨渡说,现在,很多人离开家乡到城里去工作。这个城市化、现代化的历程,西方走了400年,而我们用10倍速在追赶,人们在城市中会更加感受到疏离、辛苦。春节回乡,是找一种情感上的皈依,有“人都平安归来”的那种对于土地、对于家族与亲人的浓厚情感。
生于1958年,台湾本省农家子弟出身,杨渡有一部记录台湾转型历程的长篇纪实作品《水田里的妈妈》(大陆三联出版社以《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的书名出版),为两岸乃至华人世界许多读者所熟悉。
多年行走两岸,担任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期间,为文化往来推进多项重要基础工作,他有深切的观察: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台湾转型过程大概用了30年,大陆也是一样;对两岸中国人来讲,进入工业化、现代化城市生活的时间很短,太迅速了,还需要时间消化它所带来的社会巨变。
过去一年台海局势继续僵持乃至于恶化,杨渡说,台湾一定要避免被国际强权拿去作棋子,让两岸在现代化过程走到一半时就没有办法自我完善。
不惮于台湾内部的一些政治压力,杨渡近年来一直透过报刊、演讲、社交媒体等方式发表诤言,题目如《战争的面容,你看过吗?》《台湾走在危险的钢索上》,讲述台湾当下一些民众连“要和平过小日子”的心声都要隐藏下来的现实,主张“重启和平谈判之门,是最好出路”。
去年在主流大报发表“台湾一定不要变成一个战场”的言论后,他一面遭遇执政者“网军”一波波“围剿”,另一面是演讲时遇到台湾的企业经营者、医生悄悄来到身旁当面致敬,对他说“我们心里这么想,但是我们不敢讲”。杨渡说,他们的生计并不依靠当局,但是连这个都不敢讲,就知道这社会有某一种并不正常的压力。
杨渡告诉记者,他要特别讲出来,台湾老百姓有这样的心声,要让两岸人民彼此听到;人民之间的心应该互相传递,台湾民众不要只听到上层在喊的那些政治口号,不要只有政客的声音。
近百年来,两岸社会辛苦地从农业时代转型到工业时代。杨渡说:“我父亲那一代乃至于我,是乡下长大,到城里工作,遭遇过一个漂泊的时代,现在慢慢安定下来。两岸都应该努力维持和平的局面,让自己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完善起来。”他冀望两岸人士,从一个大历史的、更长远的视野来看彼此,多一点从容、谅解。
常有一些极端的话语、激烈的口号搅动两岸互动的氛围。杨渡建议忽略这些声音,天天争执没有意义。他特别提出对于民间、特别是年轻世代的观察。譬如,身边尚在大学念书的台湾青年,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时会自然地找到有北京的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师生的互联网群组,他们学习时不去理会喊口号的那些人,而是走自己要走的路;譬如,大陆友人的小孩认得很多繁体字,说那有什么困难?去KTV唱几首台湾歌曲就会了,有繁体字字幕。在外界看来很复杂的青年问题,其实,年轻人之间早已润物无声地互相了解、学习。
癸卯新年,两岸仍有机会从一些实际做法上表达善意。这位作家建议,台湾可以就“小三通”、航班航点等议题做更快、更好的开放,人员进出、文化交流等过去已经实现的可以重新开启。
他说,可以先试着慢慢重新回到过去和平发展的常轨,慢慢把关掉的那些门陆续打开。(完)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