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台江县城,民众舞龙灯送吉祥祝福。冯桂菊 摄
(新春走基层)贵州台江:手工龙灯迎新春 非遗技艺代代传
中新网贵州台江1月30日电 题:贵州台江:手工龙灯迎新春 非遗技艺代代传
作者 冯桂菊 周燕玲
“大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城,龙灯队伍激情挥舞着一条数十米长的金色长龙高声唱道,每拜一户,锣鼓齐鸣、鞭炮震天。在舞龙队员们有节奏的挥舞下,金色长龙时而腾空、时而俯冲、时而盘旋……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条龙来我店里拜年,寓意着新年会吉祥幸福。”在台江县城开店的姜仁志一边说,一边向舞龙队逐一敬酒、送押岁钱。
图为贵州台江舞龙嘘花。冯桂菊 摄
台江一直流传着舞龙庆新春的传统习俗,已有上百年历史,这种传统习俗已成为台江民众祈福消灾、寄望风调雨顺和展示龙灯文化的一种独特方式。同时也给老百姓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
台江2023年“苗族舞龙嘘花”非遗大典活动将在元宵节举行,台江民众却早已自发组织制作龙灯参加活动。2021年,台江县“苗族舞龙嘘花”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台江龙灯分为“草龙”“亮龙”和“硬龙”,灯有狮灯及花灯,俗称“三龙两灯”。特别是硬龙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细分起来,完整地制作一条硬龙,需要100多道工序。”台江县温泉村村民龚学荣说。
图为村民在制作龙灯。冯桂菊 摄
每到中国农历正月初,温泉村的民间艺人就要忙碌起来,精心赶制传统的龙灯。龚学荣对于龙灯制作很有经验,“制作龙灯的竹材,要在立秋后上山砍生长在山坡当阳面的竹子,生长期最好在4年左右,竹子强度高、韧性足。”
选竹、破篾、扎篾、布艺、剪纸……为保证扎制的龙骨架不变形,竹子大小还要统一。龚学荣把手往竹子根部一搭,自下往上量出五尺高的距离,在此处用两个手掌合起来一掐,周径九寸到一尺,刚好符合要求。
最难的要数扎制龙头,它没有固定模样,全凭手艺人脑中构思。首先扎制龙头、龙鼻、龙角、龙耳、龙须、龙睛,然后扎制下颌骨,下颌骨与龙舌固定,系上一根麻线连接活套,活套利用篾的弹力,在龙头舞动时,龙口会自然地一张一合,龙睛也会一睁一闭,栩栩如生。
图为村民用竹子制作龙灯。冯桂菊 摄
龚学荣介绍,温泉村有着悠久的舞龙传统,全村男女老少大多掌握龙灯编制技艺和舞龙技艺,在制作过程中,男生负责编制硬龙、鱼、龟等,女生负责编制花灯。
在台江西门口王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有一手制作龙灯的绝活。接到订单,扎龙人王勇早早便开始着手准备扎龙,扎好框架再以铅笔描画轮廓,用彩漆上色。“掌握不好配重就会导致龙头向下,失去威猛英姿,上颚要比下颚长15厘米,这样做出来的龙整个感觉才对。”王勇边拿卷尺测量边说道。
跟父辈相比,王勇的龙头有所不同,“龙腮的形态做了改变,龙身颜色更丰富,有渐变色,想要眼睛发亮的效果可在龙眼处放手电筒。”时代在变,一代代扎龙艺人也在传统工艺上做了不少创新,2023年王勇也新制了一款“小小小龙”,供孩子们随手举着玩耍。
“在台江民间玩龙是平等的,无论是什么民族,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愿意都可以扎龙玩。”台江县龙灯协会会长欧诚说,舞龙的场地在变、舞龙的样式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图为村民在制作花灯。冯桂菊 摄
据悉,从正月初二开始,舞龙队便舞着龙灯,在自己村寨里挨家挨户送吉祥,若是接到邀请,也去往其他村寨致以美好的祝福。听上去,这是一种传承,背后则是普通老百姓对文化体育赛会活动的热爱,以节日为契机,乡土体育文化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参与体育赛事,已然成为老百姓的“传统”。
这些年,以温泉村为代表的台江龙灯参加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文化表演,从2018年央视春晚黎平肇兴分会场,到苗族姊妹节开幕式,再到贵州电视台文艺汇演。“前几天,贵阳市观山湖区一家公司还专门邀请我们去表演。”龚学荣说。
现如今,台江苗族舞龙嘘花已成为台江的一张名片。台江在传统民俗基础上还增添了“百龙竞技”争霸、花灯展、“99”长龙美食宴等环节,也带动了当地民众增收。据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赖勋鹏介绍,除这两年因新冠疫情停办之外,每年参与舞龙嘘花的民众、游客多达30多万人,期间带动全县旅游收入达1亿元以上。(完)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