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军史文物|战功卓著的“功臣炮”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4-03 10:22:29

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的“功臣炮”。缪炳法摄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内,静置着一门“41式75mm”山炮。该炮最大射程6500米,重量仅539千克,具备小巧灵活、火力迅猛的特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门山炮歼敌众多、屡获奇功,被志愿军官兵亲切地称为“功臣炮”。

1952年10月,“联合国军”集中兵力,向志愿军发动了以上甘岭地区为主要进攻目标的“金化攻势”。志愿军炮兵第9团奉命参与了上甘岭战役。根据战场态势,该团炮兵第8连命令第7班将山炮配置在易守难攻的597.9高地,以达到最佳的火力打击效果。

不出所料,这门山炮在之后的战斗中对敌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也被敌人视作“眼中钉”。据资料记载,直至战役结束,仅在该炮周围30平方米的土地上,就落下多达2000发左右的炮弹。面对敌军近乎疯狂的轰炸,第7班战士靠着防御工事灵活转移,山炮才得以完整保存。

15日,是敌我双方战斗最为激烈的一天。敌人两个营依次向我军发起猛烈攻势,第8连官兵奋力迎击,愈战愈勇。在第7班阵地上,战士们被硝烟熏得眼泪直流,耳朵被震得嗡嗡作响。在“既看不清、也听不见”的情况下,班长王祥文用手电代替口令指挥射击,炮手则根据灯光操作山炮。

在操作过程中,炮手李忠弟的右手被闭锁机挤掉一块肉,右腿被弹壳划出一道深深的口子,但他毫不畏惧,坚持战斗。战友们发现他的右手和右腿全部被血染红,劝他休息一会儿。李忠弟坚决地摇着头:“这是为毛主席、为祖国争光的时候,我不能下去!”在用纱布包住伤口后,李忠弟再次抱起炮弹连续装填。

随着炮弹的密集发射,炮管高热膨胀,导致弹筒无法退出。炮手任其贤就把衣袖套在手上,将烫得发红的弹筒一个个从炮膛里抠出来。纵然双手被烫出了水泡,他仍然咬紧牙关坚持战斗。

战斗中,瞄准手李顺谦被浓烟熏倒,战友将他抬到通风口,由王祥文接替他瞄准作业。当他醒来后,第一时间奔向战位,一把推开王祥文:“班长,你指挥全班,瞄准交给我!”全班6名战士就这样顽强地坚守着战位,配合步兵把敌人的加强连全部歼灭。

19日夜间,敌人一个加强排向志愿军坑道进行偷袭。第7班战士用这门山炮打出6发炮弹将敌全歼,保住了坑道安全。之后,坑道内的步兵在步话机中夸奖说:“你们的炮弹还能给我们站岗放哨,打得真妙、真巧!”于是,这门山炮又获得了一个美称——“站岗的炮”。

经过43天的鏖战,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的胜利宣告结束。此次战役中,第7班共打出炮弹3600余发,歼敌1000余人,全班无一人阵亡。战后,该班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二级杀敌英雄班”荣誉称号。


作者:冯浩 吴超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