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羊城“变身”科技的海洋 专家学者现身科普讲坛传递科技之声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社会综合      2023-05-23 16:51:06

羊城“变身”科技的海洋专家学者现身科普讲坛传递科技之声

活动现场 广州物联网研究院 供图

      中新网广州5月20日电 题:羊城“变身”科技的海洋 专家学者现身科普讲坛传递科技之声

  中新网记者 王坚

  羊城近日是一片科技的海洋。

  大湾区科学论坛于20日至22日在广州举行,吸引众多科技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广州科技周也于20日至31日开启,超400个科技活动为公众打造科普大餐。

  20日,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广州物联网研究院承办的2023年广州科技活动周暨格致论道·湾区在率先为羊城市民与游客拉开了科普大餐的帷幕。

活动现场 广州物联网研究院 供图

活动现场 广州物联网研究院 供图

  此次活动以“智慧的选择”为主题,从人脸识别到深潜器设计,从纳米测汞到无刺鱼改良,从动物行为进化到食肉动物群落研究,邀请了6位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分享了他们自立自强的科研攻关故事,现场吸引了近千人观看。

  “如果能根据任意一张人脸图片生成正面无表情的图片,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朱翔昱介绍,其与团队花了近10年的时间研发出全姿态三维人脸重建及校正算法,一方面他们通过合成分析法生成逼真的三维人脸,另一方面训练神经网络使其自动学习,提升了人脸生成速度。

  朱翔昱表示,通过重建三维人脸,在三维空间对人脸照片进行转正,并重新成像,生成出逼真的人脸。此外,朱翔昱还提到,人脸的潜力不止于此,未来还可以通过人脸测算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等,人工智能会变得更加人性化。

  与人脸识别技术同样充满挑战还有深潜技术。2020年11月,“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成功下潜10909米海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海洋最深处。

  载人舱是深潜器的关键部件之一,是潜航员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际上的万米深潜器采用钛64合金,但一次最多只能2人下潜。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能保证载人舱不开裂和不被挤扁的同时,还能实现3人、多次下潜呢?国产新型钛合金材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经过12年的不断优化和上千次的测试,马英杰研究员所在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团队自主研制的新型钛合金终于问世,成功铸造“奋斗者”号载人球舱。目前“奋斗者”号深潜器已实现数十次万米下潜,我国已经成为万米下潜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

  “载人舱研制借助了全国多个科研单位的力量,从材料制备、锻造、焊接到成型,带动了国内整个钛工业的发展,真的‘钛’强大!”马英杰说。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唐业忠则为大家揭秘了神奇的动物行为背后是大脑的选择。

  动物的本能是生存和繁衍,但实际上动物经常会做出一些超出本能以外的反常行为,比如“飞蛾扑火”“大象醉酒”……唐业忠对这些行为的适应意义进行了长期的思考。

  唐业忠介绍,行为的发生受到神经系统的直接控制,而神经系统内部因为结构和功能的同质化,导致相互之间存在竞争。比如用作存储信息的神经元网络,是由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构成的,有刺激时突触得到加强,而无刺激时突触衰减。如果长期得不到刺激,神经元网络就会分解,无法储存信息形成记忆。

  唐业忠表示,神经突触的形成很缓慢,但动物却可以形成瞬时记忆,这说明在大脑中有大量预先储备的冗余网络。而这些冗余网络也需要持续、适当的刺激来维持,这些刺激表现为无目的性、随机性或偶然性。

  基于此,唐业忠原创性提出神经网络“间接选择”理论,这对幼儿教育也有启示。他认为应该对儿童大脑进行全方位的刺激,而不是过早地开始单一的算数和习字。

  此外,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姚蒙为大家讲解了高原食肉动物进食法则,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佩佩科普了探汞纳米传感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高泽霞则分享了通过调控基因让鱼“有刺”变“无刺”的奥秘。(完)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侯哲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