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铜鼓岭测控点牧箭逐星的十年路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时事要闻      2023-06-27 14:21:44

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铜鼓岭测控点牧箭逐星的十年路

图为俯瞰铜鼓岭测控点。 鲁浩供图

中新网海南文昌6月27日电 题: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铜鼓岭测控点牧箭逐星的十年路

作者 刘琨 董海龙 徐张旗

十年前,有一群航天人进驻海南文昌铜鼓岭测控点,不惧暴风之险、无畏山海之遥,全面投入测控点号的建设和安装调试工作,开启牧箭逐星、向天图强的航天创业征途,年复一年在海南岛最东端执行发射任务。

铜鼓岭测控点位于海南岛最东端,距离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塔架直线约八公里,主要负责火箭发射起始段的跟踪测量信息,为火箭的成功发射保驾护航,此外还有执行卫星在轨运行管理和空间目标探测的任务,被誉为文昌航天发射场测控接力的“万里海天第一棒”。

2013年6月,铜鼓岭测控点的岗位人员正式进驻海南文昌铜鼓岭。当时参与铜鼓岭测控点建设的许遥至今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没有宿舍,我们就在机房打地铺、睡地板;没有食堂,我们就在简陋的雨棚,起灶就餐;土地贫瘠,我们就用更富营养的红土换沙土,尝试种植各种耐旱抗风的植被。”

图为铜鼓岭测控点 “光雷遥安”测控岗位工作人员工作现场。 鲁浩供图

图为铜鼓岭测控点 “光雷遥安”测控岗位工作人员工作现场。 鲁浩供图

战高温、斗酷暑、抗台风……为了确保安装调试进度,所有工作人员一个月休息不到两天,一干就持续了大半年。在艰苦条件下,铜鼓岭测控点上的岗位人员连轴干,测控设备初步能力基本形成,铜鼓岭测控点逐渐从一个荒凉的小山头变成一步一景的“花园式”测控点号。

遥测设备顺利完成改造、拓展新能力,累计执行卫星长管任务20000余小时;光学设备基于暗通道先验的去雾方法有效增强发射实况图像,动目标跟踪模拟器成为岗位操作手有力训练手段;雷达跟踪状态辅助判别系统提高目标丢失重捕速度……十年间,铜鼓岭测控点的多项科研项目和设备改造升级成功助力航天发射任务,航天测控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托嫦娥、送天问、筑天宫、放天舟……铜鼓岭测控点已圆满完成80余次航天发射跟踪测量任务,编织“光雷遥安”测控网的“牧箭天团”在逐梦星辰大海的征程上,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

图为天舟六号任务期间指显团队在研究讨论。 孙钰程供图

图为天舟六号任务期间指显团队在研究讨论。 孙钰程供图

航天发射指挥显示系统是航天发射任务所有信息的最终汇集展示平台,为指挥员的指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地位作用至关重要。当国产自主可控还停留在概念的时候,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的马亚奇博士提出要做一套国产自主可控的一体化指挥显示软件。

2013年,博士冯先旺加入马亚奇研究团队,迅速成为研发任务的核心成员。那段时间,马亚奇带领团队走南闯北调研学习,冯先旺接棒马亚奇,带领大家夜以继日研究攻关。2014年,刚从大学毕业的王建博士为团队注入新鲜的想法和更加清晰的思路。在三名博士的交替接力下,团队研发的“中国心”软件在海南首次发射任务中得到成功应用。

2023年,新一代指挥显示系统全面升级,越来越多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加入研究团队。“新的系统平台,将有力解决多发任务并行、信息显示繁杂、实时显示单一等问题,为火箭发射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直观的决策参考。”新一代指显团队岗位负责人何亮介绍说,这款“中国心”软件正托举着火箭,以磅礴之势向太空进发。

图为铜鼓岭测控点上的“牧箭逐星”航天人。 孙钰程供图

图为铜鼓岭测控点上的“牧箭逐星”航天人。 孙钰程供图

十年间,立足任务需求和测控领域新技术,铜鼓岭测控点紧扣“指挥中枢、测控前沿、创新高地”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新一代跨平台指挥显示系统、光学图像增强技术、设备远程化操作等项目研究;积极参与数据中心、云平台和超算中心建设,建设前端无人、后端智能的运维体系;力争实现测控设备远程化操控,推进智能辅助决策成果应用等。

如今,铜鼓岭测控点已成为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新入职人员教育、重大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万里海天第一棒”的精神和内涵正在激励一代一代的新老航天人,指引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航天发射一线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文章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姚思寒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