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国防视野丨“我们是志愿军白衣战士的新传人”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3-07-05 08:20:29

    “我们是志愿军白衣战士的新传人”

    ■侯廷可  戴鹏飞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医院救治、转运前线伤员34万余人,为我军取得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联勤保障部队第966医院的前身即志愿军总医院。近年来,该院以传承抗美援朝精神为己任,赓续“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胜利”的光荣传统,充分运用志愿军总医院旧址等红色资源,创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引导全院医护人员、部队官兵及地方医护人员、干部群众、学生掌握基本战救知识和技能,增强国防意识。

    近日,记者走进第966医院,了解这座曾经的战地医院创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做法。

    联勤保障部队第966医院组织新入职人员参观院史馆。董立岩 摄

    军地人员在医院仿真战伤救治训练中心开展“战伤救护”模拟体验。董立岩 摄

    医护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训练。董立岩 摄

    参观者扫描二维码,了解院史馆展品背后的故事。董立岩 摄

    参观人员观看志愿军总医院救治伤病员的纪录片。董立岩 摄

    参观官兵在病案室翻看志愿军伤病员救治档案。董立岩 摄

    1 传承光荣传统

    重温历史,人人牢记使命

    “我们作为军队医院的医护人员、作为志愿军白衣战士的新传人,就要做到像老前辈说的那样——只要我还活着,就要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

    6月中旬,记者来到联勤保障部队第966医院,该院正在对新聘医护人员进行岗前教育,曾主动申请到火神山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该院护理部主任宋爽,再次担任授课人。

    这次,他们将课堂设在院史馆和病案室。

    记者了解到,第966医院位于志愿军总医院院部原址,医院在改建时将部分诊室改造成院史馆,图文并茂展示医院的历史沿革、医护人员救护志愿军伤病员的英勇事迹,陈列当时救治志愿军伤病员的主要医疗器械和战救器材。病案室由大通铺病房改造而成,存放志愿军伤病员救治档案。每一张图片、每一件医疗器具、每一份档案,都是血与火的见证。

    院史馆里,宋爽指着一幅手绘图片,介绍一名冒着硝烟背伤员的女护士。她就是当年仅16岁的志愿军总医院护士、后来成为医院院长的朱勇。一次,她随部队深入一线抢救伤员,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列车被迫停在一个山洞里,100余名战友因烟熏昏迷。朱勇清醒后,将战友一个个拖出山洞外。由于极度疲劳,加上烟熏,朱勇再次昏迷。可她被战友救出后又继续投入战斗。有人劝她歇一歇,她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

    “直到参加武汉抗疫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宋爽说,2020年,军队医疗队是最先抵达也是最后撤离的援鄂医疗队。这是军队卫勤力量在新时代对志愿军总医院“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胜利”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近70年来,军队卫勤力量医疗装备、技术水平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军队医院‘战时保打赢、平时保健康’的使命任务没有改变,依然需要发扬光荣传统,强化备战打仗意识、练就战伤救护技能,确保关键时刻上得去、救得下、治得好。”该院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院史馆、病案室等阵地的教育功能,上好新聘医护人员入职第一课,结合每年护士节、中国医师节、八一建军节以及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定期组织全院医护人员重温救护志愿军伤病员的战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

    此外,军队医疗系统多次组织人员到该院参观见学,该院专门邀请老同志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事迹。

    入伍时只有15岁的志愿军总医院营养员关治礼如今经常为大家授课。关治礼总会提起,为了确保伤病员营养充足,他和许多医护人员经常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伤病员吃。遇到需要紧急输血时,他们都积极主动献血,一次献血200毫升,关治礼有1个月献了4次。医院离鸭绿江大桥较近,敌人把大桥炸断了,伤员运不回来,他们和当地军民夜间贴着江面搭建浮桥接运伤员。轰炸造成医院停电,医护人员就点着蜡烛给伤员做手术……

    不少文职医护人员说,听完关治礼激情澎湃的讲述,仿佛看到了志愿军官兵英勇的战斗场景,看到了医护人员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救治伤病员的场景,作为军队卫勤人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尽最大努力救治伤员。

    2 强化防护观念

    案例教学,处处皆是课堂

    在医院一隅,有一座与众不同的蓝色平房。这里曾是志愿军总医院最大的病房,有近万名伤病员曾在这里住院救治,现在已改造为病案室。室内高高的铁架上,整齐摆放着一排排泛黄的病案,将尘封的历史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记者探访期间,有一支野外驻训部队前来参观见学。年轻的官兵轻轻地翻看病案,屋内静得可以听到呼吸声。记者发现,一名列兵边看边抹起了眼泪。一名军士班长发现后,轻声问他怎么了?他指着正在看的一页病案说:“这是一名18岁的伤员,入伍没多久就上了战场,在一次战斗中被弹片击中了腿部,捆绑止血后肌肉大面积坏死,不得不手术截肢。”

    班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平时练好防护和自救技能,战时才会少流血。”听了班长的话,这名列兵使劲点了点头。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医疗救护力量比较有限,强化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技能非常重要。“战场上,有人对有害气体的防护意识不强,长时间在山洞躲藏导致缺氧或中毒晕倒;有人止血包扎技术不精,导致肌肉坏死……”病案室主任高冬梅告诉记者,不少官兵看了相关病案后,意识到战场上如果受伤,抓住“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进行自救互救,将会为后续治疗康复争取机会。

    “这种依托案例讲故事的方式,很容易把参观者带入场景之中,引导他们自己分析思考领悟。”高冬梅说,将被动受教育变成主动探究,教育效果倍增。

    亲身经历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该院根据人力资源部门掌握的信息,多次邀请朱勇、宗湘泽等志愿军总医院医护人员或康复的志愿军伤病员,给年轻官兵、青年学生、社区群众讲述战伤救治故事。他们还将每一次宣讲录制成视频课程,利用医疗队到体系部队巡诊、进社区义诊等时机播放。

    前不久,该院派医疗队到野外训练场巡诊。一名战士在丛林穿插时,小腿被毒蛇咬伤,同行战友向医疗队“求救”。医疗队队员立即乘车前往,并远程指导他们自救。先用匕首把伤口切成“十”字挤压排毒,再寻找半边莲等能解蛇毒的草药。由于他们对草药不熟悉,采到的都是一般的解毒草药。幸运的是,医疗队及时赶到为这名战士妥善治疗。

    医疗队随即以这次事件为契机,结合抗美援朝战争中救护伤员的典型案例,让大家了解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如何识用中草药自救互救。

    只要心中想着国防,到处都有案例、处处皆是课堂。记者了解到,该院常利用到社区义诊或进院校培训等时机,随机开展国防教育。一次,该院到丹东市新丰社区义诊,市民发现医生建议用的“消炎药”很普通,有人不理解。医生告诉他们,这普通的“消炎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可稀罕了”,随即讲起了战地故事。当时志愿军总医院缺少消炎药,医生就指导当地群众多上山采集虎耳草等草药,泡水给伤员喝,有效缓解伤口发炎。不少市民表示:“基本医疗救护知识,不仅是必需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国防素养。”

    3 增强国防意识

    模拟体验,时时敲响警钟

    战地医院既是伤员救护机构,也是伤员的集结和中转地。

    第966医院距离鸭绿江断桥不足3公里、距离抗美援朝纪念馆约4公里、距离丹东火车站1.3公里,但该院作为志愿军总医院旧址,知道的人并不多。

    6月初,该院大门旁,一面高3.76米、宽3.81米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医院主题浮雕揭幕。浮雕以志愿军总医院旧址建筑、列车转运过程中途经鸭绿江大桥时遭遇敌机轰炸等为背景,塑造医务人员战场抢救、转运伤员和手术救治的英勇形象。这面浮雕揭幕后常吸引不少路人驻足观看,并进一步了解志愿军总医院的光辉历史。

    近日,旧址被正式纳入当地红色旅游线路,成为线路上的热门“打卡”地。

    游客逐渐多起来,他们参观院史馆、病案室,了解当时的战救场景、战救故事。如何让70年前的故事“活”起来,让国防教育不止于参观?第966医院想到了医院的仿真战伤救治训练中心,这里可以开展仿真训练,模拟联合救治、联合保障,沉浸体验“战伤救护”。于是,该院定期开放仿真战伤救治训练中心。

    辽东学院学生任秋奕刚参加了一场救护体验。她告诉记者,这种亲身上阵、亲自动手的体验活动,不仅能学到一些急救技能,还能在紧张的氛围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

    现场,记者观摩了一场围绕“战场伤员急救”和“批量伤员收治”展开的体验活动。开始前,由该院野战医疗队队员对参加体验人员进行简单培训,手把手教授止血包扎、胸部按压、人工呼吸等技术,讲解注意事项。

    模拟体验开始,启动模拟系统,巨大的环形墙幕上顿时硝烟弥漫,传出阵阵枪炮声,让人仿佛置身战场。“我前线小分队前进途中遭‘敌’袭击,请求接治‘伤员’。”接到上级“命令”,野战医疗队队员与体验人员混合编组,按照分工立即进入搭建好的野战救护所进行相应准备。

    同时,几组救护人员携带急救器材直奔“战场”。急救一组发现一名“伤员”多处被弹片划伤,还有几处枪弹贯通伤,全身多处冒血。两名护士立即对伤口进行止血包扎和固定,急救处置完成之后,将“伤员”抬上担架向野战救护车转移。

    当“伤员”批量运抵“战地医院”时,不论军地医护人员还是参观的学生,立即投入紧张操作。伤员分类、卫生洗消、救治后送等演练有序展开。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随着战争的持续,接收的伤员越来越多,安东(今丹东)政府积极发动民兵、地方医护人员、青年学生以及群众拥军支前,与志愿军总医院一起接收、救治和转运伤员,齐心协力打赢了救护志愿军伤病员的硬仗。”体验结束后,野战医疗队队长马廷慧向大家介绍。

    一场体验活动下来,参观人员在野战医疗队队员带领下,明白了要求、学到了技术,体验了氛围、闻到了硝烟。

    “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还原战争带来的死伤和急救情况,激发卫勤保障人员、部队官兵、干部群众和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热爱,增强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还通过对设备设施的前后对比,让大家对现代卫勤保障坚定信心。”第966医院领导表示。

    制图:扈硕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