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李巍 摄
中新网兰州7月12日电 (杨亮)“嘉峪关境内长城主要是夯土墙体,保护存有难度,在风沙、雨水、冻融和急剧温湿度变化等自然因素主导下,长城存在表面风化、片状剥离、坍塌、酥碱、裂隙发育、基础掏蚀凹进等病害。”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近日说。
凭着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嘉峪关长城文物保护实现了从长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载体共同保护转变,从看守保护向科技保护、研究保护转变,从探索性修缮向依托科技数据精准保养维护转变,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从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责任清单,到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培训、消防安全及应急疏散演练;从建立“日常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科学保护”的长城保护工作模式,到开展全方位航拍数据采集工作;再从建立完善田野文物档案,到有力有序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和文化项目……嘉峪关在长城文物守土有责上下足了功夫。
图为嘉峪关市东湖公园景区。嘉峪关融媒体中心供图
“嘉峪关是文化标地,以后在修建各类基础设施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破坏。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说。
这些年,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的赋能作用,最大限度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本体和赋存环境的危害,节省了人力,提升了效率。
其中,像风速仪、悬挂式测斜仪、土体压力计、裂缝监测仪、全站仪等科技设备已全部应用到对长城本体及赋存环境的日常监测。
“只有对长城所在地气候、土质、植被、生物、人类活动等进行监测,综合分析和评估文物保护赋存环境变化对其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维护措施。”张斌说。
从源头解决小毛病,防止小病生成大病,让万里长城“延年益寿”。以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为核心,嘉峪关充分利用地域内长城形态多样、保护完好的优势,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全力做好长城文物保护、历史研究、文化挖掘、精神传承等,让嘉峪关长城以独特的文化脉络和体系在辽阔的西部大地繁衍生息、绵延发展。
“在游客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我们既要让他们知道长城是什么,长城的历史是什么,还要让他们知道长城的精神是什么,让大家的旅行成为一次别开生面的长城教育的精神洗礼过程。”如今,这已经成为嘉峪关关城讲解员的共识。
为更好地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弘扬民族精神,从2019年起,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便发起了成立全国长城保护联盟的倡议。
在张斌看来,作为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嘉峪关是国内长城最具鲜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中华文明传播和弘扬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其本身所负载的中华文明起源和文明社会形成的价值基因,也足以成为中国长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代名词。
从讲好长城故事、嘉峪关故事,到号召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参与到长城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嘉峪关传承弘扬长城精神的每一个节拍都走得扎实、每一个脚印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这些年,嘉峪关在凝练弘扬“长城精神”的实践中,高度重视长城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传播,在城市建设中深度融入长城文化元素,创新举办系列文体文创活动,推动嘉峪关加快成为国内长城文化研究阐释的高地。
当前,嘉峪关正统筹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工作,并深度加强与长城沿线地区交流协作,共同致力于中华文化认同性资源的开掘和熔铸。
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完)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