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强推司法改革 内塔尼亚胡将引发怎样“巨震”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2023-07-27 09:24:13

73岁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最近日子不好过。不只在家晕厥摔破头,还要面对更让他头痛的司法改革及由其而来的全国抗议浪潮。

7月24日,以色列议会投票通过司法改革计划首项法案,剥夺最高法院以“不合理”为由驳回政府决策的权力。这是内塔尼亚胡领导的执政联盟上台后推行的司法改革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对这项法案的最终表决中,来自执政联盟的64名议员全部投下赞成票,反对阵营的议员则集体离场,以表达对这项法案的抗议。该法案最终以64比0的结果获得通过。以色列下一轮司法改革事项最早将于今年秋季进行投票,如果法案再获通过,将赋予政府更多的司法任命权力。

内塔尼亚胡政府今年1月宣布启动司法改革计划后,已引发国内多轮大规模抗议活动。7月24日,以色列议会外聚集了大批抗议民众,全国各地有数千人走上街头抗议。以警方称,当天至少有19人被捕。

围绕是否推行司法改革,以色列国内已分裂为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


支持司法改革的阵营认为,以色列最高法院的法官并非公民直选产生,不同于以色列议会议员的选举程序,此次司法改革进程将加强以色列的民主制度。该阵营认为,以色列最高法院拥有的司法权力过大,已事实破坏了以色列三权分立的平衡,此轮司法改革的目标就是通过限制最高法院过度干预行政机构的权力,修复以色列立法、司法和行政间的权力平衡。从民意基础角度来分析,支持司法改革的民众大多来自右翼政党和极右翼政治势力的支持者,特别是极端正统派、极右翼民族主义等派别。

反对司法改革的阵营认为,内塔尼亚胡政府及其执政联盟的司法改革计划是对以色列民主的公然破坏,争议如此大的司法改革只会进一步撕裂以色列社会,削弱最高法院对于性别平等、少数群体保护等议题的司法介入能力,破坏以色列社会的平等价值观。从民意基础视角来看,反对司法改革的民众大多持有世俗主义、左翼或自由主义等政治立场,他们担心司法改革后极端正统派的政治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今年以来,以色列执政联盟与反对阵营之间围绕司法改革进程爆发激烈冲突,双方政治博弈还演化为大规模社会运动,迫使内塔尼亚胡推迟法案表决日期并就改革内容作出让步。

目前,内塔尼亚胡政府已经放弃了“议会可推翻最高法院司法决议”的改革内容,转而谋求在下一轮司法改革中让执政联盟获得在任命最高法院法官方面的决定性影响力。

内塔尼亚胡政府推行的司法改革进程将对以色列政治体制、民主制度和社会多元性产生深远影响,此次改革的重要性源于以色列政治的特殊性。以色列建国以来始终未制定成文宪法,而是制定了《议会法》《国家土地法》《总统法》《政府法》《国家经济法》《国防军法》《耶路撒冷法》《司法制度法》《国家审计长法》《人的尊严与自由法》《职业自由法》《公投法》12部基本法建构起国家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由于缺少成文宪法,以色列的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间存在强烈的政治关联,执政联盟实际上同时掌控行政大权和立法权力,只有最高法院能约束政府机构。因而,内塔尼亚胡政府此次强推司法改革将打破以色列政治现有的权力平衡,创造一种新的权力体系。以色列《国土报》近日刊文称,司法改革“可能为以前无法想象的可能性打开大门”,会造成诸如关闭报社,出台歧视性法律及实施有利于一方的选举规则等可能性。

尽管以色列司法改革进程目前完成了首项法案的议会投票程序,但在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司法改革计划中,这仅代表着新权力体系形成的开始,远非改革进程的完成。在后续改革进程中,执政联盟将进一步寻求在任免最高法院法官的程序事项中增强执政联盟的决定性影响力,从而左右最高法院法官的人选。随着行政系统权力扩张,以色列原有的权力平衡体系将被打破,强行政弱司法的权力结构关系将逐步形成。

从内政方面来看,司法改革进程将进一步撕裂以色列社会,加大不同群体间的政治对立甚至是矛盾冲突,进而导致更大规模、更长周期和更剧烈的社会运动。从今年3月开始,包括以色列左翼政党、企业界、少数群体、世俗派、自由派成员以及上万名以色列军方、情报安全部门人员公开抵制司法改革。

从对外关系方面来看,司法改革进程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以色列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和同盟外交,拜登政府无意就此议题与以色列发生冲突,更不会以军事援助为武器施压或阻止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司法改革进程。在该议题上,美国政府仅限于通过外交话语表达其担忧或不满。

对巴以问题而言,以色列司法改革进程将进一步强化极右翼政党对于以色列政局的直接影响,可能导致以色列政府以更激进方式实施巴勒斯坦问题相关的行政和立法决策,且将免受司法部门的干预或制约。未来,内塔尼亚胡政府可能在内外政策方面更加倚重于极右翼政党和极端正统派的支持,在约旦河西岸定居点问题、耶路撒冷问题等议题方面可能采取更加激进政策,进而导致巴以局势更加复杂化。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特约副研究员)

特约撰稿 杨玉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侯哲
寰球热点
国际观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