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海峡两岸媒体荆楚行”活动走进宜昌——
“三峡工程比想象中更雄伟”
“这次荆楚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峡工程,这个工程建设很有远见,对于大陆未来实现‘双碳’目标,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台湾东森新媒体ETtoday记者任以芳说,亲眼目睹万吨级货轮走“水楼梯”,领略三峡大坝的磅礴气势,了解工程背后百万移民的壮举,都让她大为震撼。
“海峡两岸媒体荆楚行”活动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办,近20名两岸媒体人在一周时间内,围绕长江大保护、自然人文、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采访报道。
三峡美 江水清
兴建三峡工程、治理长江水患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开发三峡的宏伟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三峡工程逐渐从梦想变为现实。“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也是世界上承担综合功能任务最多的水利水电工程,通过科学调度,可以发挥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配置、节能减排与生态环保等综合效益。
三峡大坝上下游水位落差高达113米,往来的大小货轮要翻越40层楼房的高度。为了方便船只通航,三峡集团让“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楼梯”是双线五级船闸,“电梯”是升船机。船舶过闸利用“水涨船高”的连通器原理,如同走楼梯一样,依次通过5级闸室。打造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连续级数最多、水位落差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内河船闸,施工人员削平了18座山头,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小时候听说过三峡工程,但只有粗浅的了解,来到这里,发现它比想象中更雄伟。”台湾《联合报》记者陈政录说。两岸媒体记者纷纷感慨,能近距离观察货轮走“水楼梯”过船闸,从海拔高度185米的坝顶俯瞰三峡大坝,真是不虚此行。夜游长江,当游轮通过“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的船闸时,记者们更亲身体验了浮水升腾的快感,也着实走了一回“水楼梯”。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清江是长江支流,在寻访巴楚文化途中,记者们连声赞叹其风景秀丽。然而,长江流域并非始终美丽如斯。曾经,由于环境遭受破坏,长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有着“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也一度陷入濒危状态。
2021年元旦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禁渔第一年,江豚就屡屡在湖北的江河中现身。“大陆近些年很重视生态环保,长江大保护令人感佩,可以想象十年后的长江,会更加美好。”任以芳说。
同宗情 一家亲
根据《中华屈氏宗谱》记载,屈氏从宜昌市秭归县走向全国。当地的万古寺村是屈氏后裔聚居地,其村名的由来,正为纪念屈原精神万古流芳。全村居住着屈氏后裔1300多人,他们都敬奉先祖屈原,家家供奉屈原铜像,人人会背诵屈原文章,这里有“中华屈氏第一村”的美誉。
在台湾彰化县宝部里,有个屈家村,村里住着200多名屈姓子孙。2010年,岛内屈氏后裔赴秭归寻亲,两岸屈氏从此结下不解之缘。宜昌市台办主任李杰说,同姓聚族而居是中国人宗族观念的体现,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万古寺村委会主任屈家明向记者们展示屈氏族谱,“我们也手抄了一份,送给身在台湾的屈氏宗亲。”多年间,两岸屈氏后人交往不断。疫情前每逢端午,他们都会聚集长江边祭屈原、吟诗作、观龙舟,并一同挂艾草、包粽子、扎香袋,畅叙亲情。2012年,一尊由秭归县相赠的屈原铜像,在屈家村“安家”,台湾屈氏后裔对先祖的追慕之意,从此有了寄托。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深情,也有了新的见证。
屈原故里文化园毗邻三峡大坝,在橘林掩映下愈显肃穆清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在《离骚》中以大量的香草意象自喻品格高洁。鼓乐声中,两岸媒体记者敬献兰草,共同祭拜屈原。
“台湾在端午节时也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以前只在书本上读到屈原,第一次来到屈原文化的发源地,感觉历史课本里的内容就呈现在眼前,对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陈相如说。
生态好 产业兴
许家冲村位于三峡工程左岸,被誉为“坝头库首第一村”,属三峡移民搬迁村。为顺应移民江边生活传统,许家冲村引入山泉水,修建了几座公共便民洗衣池。村民们选用无磷洗衣粉,主动进行垃圾分类,自觉守护着绿水青山。
洗衣池旁,记者们偶遇前来用棒槌洗衣的村民。有台媒记者笑言,“想起了小时候外婆用棒槌洗衣服”。同样让台湾记者感到亲切的,还有村民制作的文创产品。“这用的是台湾产的客家花布!”《台湾人民报》社长巫月桦在“三峡·艾”工厂惊喜地说。
谢蓉是许家冲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她创立了“三峡·艾”特色品牌,旨在将峡江绣艺“牵花绣”发扬光大。“2014年,我们得到上海公益组织的帮助,有台湾老师来培训教学,还推荐了台湾产的客家花布。”谢蓉向记者们展示了一款中华鲟造型的刺绣工艺品,“这款产品设计独特,很受市场欢迎,也有幸成为两岸文化融合的见证。”
在三峡台商工业园,两岸媒体记者围着兴勤(宜昌)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隋中华,听他分享台企在宜昌利用稳定的绿色能源、扎根发展并转型升级的故事。围绕长江江豚文创IP “豚宝”,记者们也就两岸文创产业的发展与交流,向台湾青年宜昌创业就业交流培训基地负责人陈彦问个不停。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胡文超在宜昌生活了十几年,在此行途中热切地向两岸媒体记者介绍当地情况。“咱们参访的很多地方,我都很熟悉。没想到台媒记者的采访那么细致,好多角度都是我之前没想到的。”胡文超赞许道。
“台青看宜昌,一见即倾心。”《台湾人民报》武汉特派记者刘世鑫与湖北当地媒体互动,以短视频形式即时分享各处采访点的鲜活体验。“我会继续将真实多元的湖北,展现给海峡两岸的民众。”刘世鑫说。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