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大国工匠刘更生:榫卯如何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人物      2023-09-15 17:35:56

  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 题:专访大国工匠刘更生:榫卯如何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

  作者 孙敏

  “传统硬木家具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单是一个使用的器具,更多是文化的载体。”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京作硬木家具第五代传承人刘更生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能够借助文化的力量传承和弘扬京作家具技艺。

  清同治年间,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由宫廷流入民间,能工巧匠集于“龙顺成”。此后五代匠人薪火相传,“龙顺成”历经160余年风雨洗礼,汇聚薪火相传的匠心精神,京作硬木家具以榫卯为结构,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

  慢工出细活,细活出精品,精品出精神

  早年的“龙顺成”位于北京城东南角附近的鲁班胡同一带,周围几条胡同里聚集了大批木匠师傅,他们尊师百工圣祖鲁班,感恩技艺传承,祈求技艺精进。

  谈及与木匠结缘,出生在鲁班胡同的刘更生回忆起小时候听锛凿斧锯声的时光。“那时候,胡同里全是‘前店后厂’的桌椅铺。我觉得自己就像一颗钉子钉在这里,从没离开过这个环境。”

  18岁时刘更生在“龙顺成”开始了木工学徒生涯。在学徒期间,刘更生印象最深的便是师傅教的“三心”“三勤”:静心、耐心、专心,手勤、眼勤、嘴勤。

  “那时候,我天天跟在师傅屁股后面转。只要有功夫就和其他师傅学习,因为每个师傅都有绝活。”刘更生回忆学徒生涯时说。

  现在,刘更生也常用“三心”“三勤”来告诫自己的徒弟。“但是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可能接受不了这么磨人性子的一个行当。”他认为,传统硬木家具技艺是慢工出细活,“慢工出细活,细活出精品,精品出精神”。

刘更生与徒弟在挑选黄花梨木料。刘更生 供图

  近年来,“龙顺成”曾参与天安门城楼的修缮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楠木隔扇的完整,刘更生和团队根据木隔扇的结构和节点进行手工拆除,并且全部采用全榫卯可拆装的结构,使得天安门城楼的隔扇得到很好的保留。

  凭借在京作硬木家具领域的深耕,刘更生以京作硬木家具传承人的身份当选了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说:“作为一个工匠,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取得多少成绩,心态不能发生变化,都要保持一个平常心,一如既往地做好每一件事。”

  传承非遗技艺,赓续百年初心,延续中华文脉

  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家具款式的复合传承。京作硬木家具以榫卯为结构,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其中不仅蕴藏着木匠的智慧和品格,更凝聚着民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

  京作硬木家具在型材艺韵上讲究“不将就”,榫卯结构精妙神奇,变化无穷,妙在“和、合”,融合了我国传统力学、数学、美学和哲学的智慧,是中国古典木工艺的灵魂,制作过程讲究穿销挂榫、满彻无钉,松紧适度,诠释着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我对榫卯的理解就是和谐两个字。”刘更生说。

  除去制作工艺上的“妙”,京作硬木家具在纹饰上还有独到的“韵”。京作硬木家具广泛运用祥瑞题材,将各种龙凤纹样巧妙地加以运用,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纹饰的图案设计大多选用带有吉祥寓意的符号,即‘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明清家具,是特别讲求运用装饰来表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质的。在纹饰题材上,除几何纹外,绘画类主要为植物、动物、文字,及其他有历史民间故事题材等题材,体现着人的意识,从而反映出时代气息。如雕刻蝙蝠和钱币,寓意‘福在眼前’;柿子和如意组合,便是‘事事如意’。”刘更生拿着一块正在修复的古旧家具部件对记者介绍说。

  对于修复古旧家具,刘更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情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传承了几百年的老物件,它是一件家具产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件家具可以见证一个家庭的兴衰,也可以见证国家和时代的发展。”

刘更生在修复古旧家具。刘更生 供图

  2001年,刘更生开始参与古旧家具修复工作。20多年来,他成功修复了故宫养心殿无量寿宝塔、紫檀镜框等数十件木器文物。

  刘更生认为,修复古旧家具应遵循“修旧如旧”,还原古旧家具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及文物价值。“比如家具上的一点磕碰,可能是一个家庭生活的印记。这不是缺陷,而是历史,需要保留下来。你要是给它补好了,可能看着更完美,但我会觉得反而缺了点什么。”

  匠心守初心,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

  木匠作为一项传统而又古老的职业,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商周时期的几俎到唐宋时期的垂足家具,再到明清家具;这些家具都雕刻着时代的印记,中式家具流传至今,除了千年不变的榫卯工艺,每百年的家具样式都有所改变。这些家具,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承,也是全世界的财富。“席地而坐”、“扫榻相迎”、“垂足而坐”等成语也是家具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步入新时代,刘更生遵循老木匠“惜木如金”的理念,创新了名贵木材曲线拼接技法,不仅改善了制作工艺,还提高了珍贵木材的利用率。他带领团队先后创新了线型刀具推广应用、传统家具表面处理工艺技法,并在传统榫卯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良优化,使非遗技艺在新的历史阶段焕发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从前,木匠要先做工具,锛凿斧锯这些全是纯手工制作的。现在步入科技时代,在保留一些传统工具制作的同时,我们用现代加工工艺让家具部件效率更高、精度更强。”

  近些年,“龙顺成”举办了京作文化节、鲁班工匠节,成立“龙顺成”京作文化传承中心,用新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京作家具技艺和文化。

  千年工艺,百年工匠。“过去就是做好家具,现在我们希望通过文化的力量去传承和弘扬京作家具技艺,这种力量是无穷的。”据刘更生介绍,“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正是为传播京作文化的传承,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而打造的。

“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刘更生 供图

  为了弘扬京作文化,刘更生还在徒弟的帮助下开设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让百年老字号‘龙顺成’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让他们更了解中国传统家具的历史和文化。”刘更生说,“不管到什么时候,我觉得老的手艺、传统的文化,会一直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完)



  责任编辑:虞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