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越过海峡,两岸青年讲述温暖“識·光”里的青春故事

华夏经纬网 > 两岸 > 两岸交流      2023-10-27 08:56:57

  10月25日,位于北京前门大街附近的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马晓雨给在场的年轻人讲述陶瓷修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黑色白色的面团揉圆压扁做成眼睛,再揉出胖乎乎的爪子抱住翠绿的竹竿,小小的面团在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手里,一眨眼的工夫就变成了一个憨态可掬的熊猫,把来自台湾的李建勋和范怀方“萌化了”。他们也模仿着做了两个小小的熊猫,爱不释手。郎佳子彧说:“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两岸青年共同喜欢的东西,希望熊猫能够让两岸青年双向奔赴,更加了解彼此。”

  10月25日,两岸青年相约走进中国青年报社全新升级的“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体验中国传统非遗的制作过程。当天,在北京台湾会馆,两岸和平志愿者联盟、台海出版社、中国青年报社等机构举办了“識·光”两岸青年阅享会,来自海峡两岸的年轻人分享成长与奋斗的故事,传递青春的美好。

  10月25日,“真青春·活出彩·书香为伴·梦想启航”活动,两岸青年以演说的形式分享自己与读书的故事。来自台湾的青年沈宏叡作分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越过海峡,他们找到回家的温暖

  “直到长大与母亲回来祭祖后,我才懂得了父亲的执念。”在分享会上,台湾青年李建勋讲述了父亲过世后,他的成长与思考。李建勋的父亲是1949年随着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老兵。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有个执念,就是有朝一日要回到在大陆的老家,这是他的根。

  可是后来父亲身患癌症,已无法回到故土。直到去世前,他还在给李建勋讲述家族的故事。多年后,李建勋一路奋斗,从自己口中“躺平的学渣”到华夏科技大学与台湾国立新庄国中杰出校友,成为台湾商业总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终于和母亲回到父亲生前眷恋的故土,和久别的亲人紧紧相拥。李建勋说:“看到在大陆的亲人后,才明白什么是血浓于水,才明白亲情不可磨灭。”对故土的眷恋,终于从上一辈传递到他心上。

  同样在大陆感受到温暖情谊的还有土生土长的台湾青年沈宏叡,2017年,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做交换生。“那种心情就是,一落地就能感受到,我们都是中国人,那种亲切感就是祖国。”沈宏叡很快就适应了大陆的生活,因为感觉同学们从来没把他当外人。他说:“我的很多好朋友都来自北方,他们管我叫‘台湾铁子’,就是铁杆兄弟的意思。”

  在西安,他看到了历史课本上的兵马俑,被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深震撼。在陕西黄陵县,他走了好远的路,特地去祭拜了黄帝陵,并在纪念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的两个纪念碑中间拍下一张合影,留作纪念。最后他一路寻找到了“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那是一座建造于1946年台湾光复一周年之时的石碑,它承载了台湾同胞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感情和认祖归宗的情怀。沈宏叡说:“那一年,由于连日暴雨,道路阻隔,‘致敬团’未能如愿抵达黄帝陵,只能选择在陕西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中山中学体育场遥相祭奠。今天,那些台湾先烈先辈们的遗愿,他们魂牵梦萦的寻根之路,我们这代青年将替他们走完。”

  10月25日,“真青春·活出彩·书香为伴·梦想启航”活动,两岸青年以演说的形式分享自己与读书的故事。北京大学2020级本科生、大陆高校师生赴台交流参访团成员陈凯迪奏古筝作分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越过那一湾浅浅的海峡,台湾青年在大陆找到故土的温暖和文化的认同,大陆青年也在两岸青年频繁的交往活动中走进台湾,在饮食中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根脉,在“双向奔赴”的情谊中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陈凯迪是北京大学2020级本科生,今年7月,她作为大陆高校师生赴台交流参访团的一员走进了宝岛台湾,这也是全球新冠疫情流行3年多来大陆高校首次组团赴台交流。参访期间,两岸青年在乒乓球桌上切磋球技,在座谈交流中感受两岸文化同文同种同源的深层联结,陈凯迪还与台湾青年乐手陈德夫联手演奏电影《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共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而最让陈凯迪印象深刻的是,到访桃园的时候,一家餐厅的老板听说他们要来,特地做了以台南芒果为夹心的大福,又从上海空运了新鲜的荠菜,为他们包了一顿荠菜馅的饺子。“当我最熟悉的,伴随着我成长的家乡味道在舌尖上盘旋时,有那么几个瞬间,故乡仿佛就在我的身边。”那位老板说,希望从北方来的朋友们在台湾也能品尝到大陆的味道。那一刻,陈凯迪感受到的不只是美食本身,而是通过美食表达的善意和温暖,让她常常回味,不能忘怀。

  立业逐梦,台湾青年找到扎根的土壤

  对于台湾青年来说,大陆不光能让他们找到文化的归属感,还找到了向下扎根和蓬勃发展的土壤。活动主持人徐韬就是一位在大陆创业6年的台北青年。曾经他在台湾读了7年大学,其中休学了3年半——3次创业,3次失败。徐韬说,“台湾市场确实比较有限,空间很小,屡次创业都不温不火。”直到2014年,来自大陆的交换生鲍冠羽和他做了同桌,跟他分享了很多大陆的资讯,比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大陆的市场蓬勃发展,出现了共享单车、团购、直播等很多成功的创业案例。作为一个青年创业者,那时起,徐韬就对大陆心生向往。

  2017年,当硅谷和中关村两个创业地点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和鲍冠羽合伙在中关村清华科技园注册成立了“小包智工”。而实打实的政策支持也让徐韬真正扎根下来——项目启动阶段,孵化器给他们提供了免费的工位;政府组织的创业比赛,让他们接触到国内外顶尖的风险投资机构;北京的住房成本高,通过中关村对创业公司的扶持政策,他们获得了10套公租房名额……如今,“小包智工”连续获得3轮融资,公司在全国7个城市开展了业务,为10多万人创造了超过百万新形态灵活就业工作岗位。

  回顾这6年的创业历程,徐韬认为,之所以在大陆创业成功,有赖于市场体量大,同时政策很友善,创业环境有活力、有韧性。他说:“过去在台湾,我感觉像鱼缸里的鱼,很安全,可是我来到大陆像是回到了大海。一开始可能感觉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今天,当我度过了很多困难阶段,我发现徜徉在大海之中,更加自由、更加广阔。而且,大海才是鱼该待的地方。”他希望,和他一样有志于投身创新创业的台湾青年,都能来大陆了解看看。

  在分享会之外,在大陆扎根的台湾青年还有很多。台湾设计师鲍达芃2007年就受邀来到大陆,参与了许多国家级项目的夜景观工程建设,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灯光工程、2009年广州亚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他的设计还点亮了广州塔、国家大剧院等城市地标性建筑。如今,鲍达芃担任上海交通大学集团设计研究总院文旅院客座副院长,在他的团队里,两岸艺术家各占一半。好几位台湾青年设计师都是因为他的邀请,从台湾直奔上海而来。鲍达芃认为,大陆是台湾年轻一代设计师发展事业最好的沃土,没有之一。有大陆的城市发展作为基础,设计师才有了实践建筑景观创意的先机。而两岸同根同源同语言,没有文化的隔阂,让台湾设计师能更好地融入当地,完成创意的表达。

  今年,他还带领两岸青年数字艺术家共同创作“大美中国”数字艺术藏品,用新兴的数字艺术展现“祖国”的人文地貌和非遗传承。“他们(台湾设计师)在这个项目里,可发挥的空间可多了!”鲍达芃说。“美”是两岸设计师们共同的追求,他们每周一同City Walk、看展览、吃美食,光是上海的万国建筑就给了他们层出不穷的灵感。

  用不同的方式,共同讲好祖国的文化故事

  北京怀柔区渤海镇四渡河村驻村第一书王天宇是许多扎根乡村一线的大陆青年代表。在分享会上,他分享了团队一年来发挥青年力量、点亮好山好水的故事。驻村以后,他梳理当地旅游资源,根据年轻人的喜好,设置景区盲盒,开辟了露营基地,进行了很多鲜活有益的乡村实践。他发起的四渡河村全球青年志愿者招募计划,招募到了100多名青年志愿者,其中就有两名在北京上学的台湾青年。这些青年志愿者不仅成为他建设乡村的智囊和帮手,也成为四渡河村发展乡村旅游和对外宣传的一扇窗,很多外国人都慕名而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95后郎佳子彧,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与摩纳哥亲王一起捏冰墩墩面人的视频火遍了全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为他的技艺点赞。郎佳子彧在抖音、B站、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拥有百万粉丝,有个台湾网友看过他的视频,私信说想要来北京“拜师学艺”。这次和台湾青年共同“捏熊猫”,也让他期待以后能够与台湾青年有更好的、更深入的了解。

  因为对祖国的眷恋,2021年,在回乡后的第四年,沈宏叡如愿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的研究生,再次踏上了这片凝聚他民族认同感的土地。他走进四川、福建等地,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体验当地的文化、美食。他把在大陆生活的点滴和参加两岸交流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拍摄下来,制作成vlog发布在自媒体上。他给自己起的网名叫“台湾铁子沈宏叡”,他说,台湾民众对大陆并不了解,而大陆同胞对台湾也非常好奇,他们对台湾人非常友好。所以,他希望可以用年轻人的方式增进两岸了解,有更多两岸青年在交流中成为“铁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诗童 张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