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两岸一家亲 乡村共振兴——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综述

华夏经纬网 > 两岸 > 两岸交流      2023-11-29 09:07:35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情怀,蕴含着两岸同胞的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农业是两岸交流合作起步最早、基础最好、成效最明显的领域之一。中华民族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既是两岸共同的资源宝库,也是两岸血脉相连的见证。

  从1988年两岸农业界人士阔别40年后第一次在香港实现会晤,到现在两岸每年数以万计的互访考察、学术研讨、合作研究和专题培训;从1997年台湾专家在福建永春手把手教大陆农民改造第一棵芦柑果树,到现在两岸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五新”科技成果得到广泛互通、示范和推广;从2005年第一批台湾“零关税”农产品运抵大陆,到现在两岸农产品每年数百亿元的贸易额,无数优质农产品走入两岸寻常百姓家……回望携手走过的30多年,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全面加强,取得了丰硕成果,绘就了一幅融合发展的多彩画卷。

  双向奔赴:大陆有资源有政策,台农台商有情怀有动力

  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漳平市,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区之一,素有“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杜鹃花之乡”的美誉。与此同时,这里也是不少台湾同胞的祖籍地,是众多台农台商返乡创业的优先选择。

  在漳平台创园里,台商谢东庆指着自己的1800亩台品樱花茶园告诉记者,“台湾的农场平均面积不足20亩,大陆像这样上千甚至上万亩的农场都不罕见,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大陆的资源市场,对台农台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1996年,受限于台湾岛内有限的土地资源,谢东庆来到大陆考察,发现漳平市永福镇的纬度、海拔、气候和土壤与台湾阿里山极为相似,非常适宜种植高山茶。他最终选择在永福镇租下600亩土地开荒种茶,成为台商“落地生根”第一人。

  故土情深,许多祖籍大陆的台农台商对大陆有着难舍的乡情,卢月香就是其中一位。33年前,从福建龙岩永定嫁到台湾的卢月香,一直在农业领域深耕细作。学有所成后,对大陆怀有深厚乡情的她,毅然决定回到大陆施展抱负。她将台湾种植的“越光米”品种和技术引进福建,目前种植区域已逐步扩展到安徽、贵州、陕西等地。经过十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她,殷切希望更多台胞与她一起在祖国大陆这片热土上稳步“起飞”。

  对于跨越海峡奔赴而来的台农台商,大陆张开怀抱欢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先后出台“农林22条”等重点措施,组织在全国14个省份建立了28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各地也纷纷加大资金、贷款、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台农台商融入大陆。

  今年62岁的台商李志鸿对此深有感触。“2004年,我回乡投资建设高山乌龙茶绿色生态基地。起初投入比较大,我的资金链出了问题,那时台商贷款难申请,我很着急。是政府及时帮助协调,以茶树作抵押为我发放1000万元贷款,帮了大忙。近些年政策越来越好,工厂盖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贷款享受政府贴息,用水用电都有折扣……我对大陆的前景十分有信心,每次回台湾都会向朋友宣传大陆的好政策,介绍更多台农到祖国各地考察,鼓励他们落户投资兴业。我从心底里希望能为两岸农业发展尽一份力。”李志鸿说。

  两岸一家,亲望亲好。近年来,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台农台商投资大陆遍地开花。据统计,目前台资农企来大陆从事农业投资的项目4000多个,累计投资额达130多亿元。

  互利共赢:台农台商创业兴业,带动大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蝴蝶兰是世界名花,其花姿优美、颜色华丽,素有“兰中皇后”的美誉。我国台湾地区是蝴蝶兰的原生地之一。

  “过去大陆蝴蝶兰很少,2004年我来上海,起初几年主要是把蝴蝶兰的苗从台湾运到大陆,培育开花后销售。没想到2008年后需求量突然猛增,这样我才决定在大陆建厂直接种植。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还是普通老百姓,都给了我很多支持。”来自台湾云林县的上海耕旺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宗哲说。从1000平方米的小基地开始,吴宗哲不断研发新品种,扩大生产规模,至今已在上海和浙江拥有近3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生产的蝴蝶兰远销海内外。过去大陆蝴蝶兰的种苗依赖进口,现在基本实现了本地化。

  “我很庆幸当初放弃去美国,来到大陆见证了蝴蝶兰产业在这里的起步和飞速发展。我要继续为大陆蝴蝶兰产业发展作贡献。”吴宗哲说。

  像吴宗哲一样,很多台农台商扎根大陆创业兴业,在自身成长壮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带动了一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014年,台商王淦来到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通过土地整治将5350亩盐碱地改造成良田,用于水稻种植。“这两年,我们的‘稻花香’有机水稻,亩产由最初的110多斤提高到700多斤,‘圆粒香’亩产可达900多斤。”王淦告诉记者。王淦投资的松原市善德农业有限公司每年有3万多人次的用工需求。“除了40-50人的固定用工,每月有5000元的保底工资;在除草季,3次除草大概需要用工1.9万人次,每个农户一个除草季约有1万元的收入。”他说。

  2019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在全国率先推行台胞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全县200多家台资农业企业中选聘首批16名台胞科技特派员。“希望引导在漳浦创业的台农台商推广台湾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一些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种,促进漳浦当地农户增产增收,助力漳浦乡村振兴的发展,推进两岸农业融合。”漳浦台创园办公室主任陈泽良表示。

  从台湾来到大陆创业的陈建中被选聘为科技特派员,他对此非常自豪:“科技特派员任务非常重大,也符合我的使命感。两岸的农业科技可以取长补短,我有义务把台湾好的技术、好的品种引到祖国大陆来。”

  深度融合:全方位交流合作,共同参与乡村振兴

  两岸一家亲,乡村共振兴。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已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从产业到文化,从农业到农村,融合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密集。

  乡创乡建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桥梁纽带,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作为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和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省份,福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两岸同根的乡村为载体,以闽台互补的乡创乡建为舞台,通过政策扶持、情感牵引等路径,深化闽台乡创乡建合作,吸引越来越多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入闽。

  李佩珍是一名台湾建筑规划师,2014年她随团队来到厦门市海沧区,为经济落后的赤兔社村量身定做“社区营造”项目。如今,公益书院、陶艺馆等产业在这个村庄红火起来,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众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据统计,福建省累计引进台湾团队120多支、台湾乡建乡创人才400多名,投身服务350多个村庄,涉及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不光福建,在大陆的多个省份,乡创乡建纽带都有效促进了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和深度融合。

  当前,两岸交流合作正从“分享发展机遇”“提供同等待遇”,向“深化融合发展”推进。由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2023年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即将启幕。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博览会以“两岸农情 融合发展”为主题,将同期举办海峡两岸农业融合发展论坛、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两岸味道”集市、“乡创乡建 振兴有我”两岸青年交流会等活动,既宣传推介两岸优质特色农产品,又集中展示分享两岸农业农村交流合作成果,力争办成务实高效、精彩纷呈、影响强力的两岸农业盛会。

  让我们期待盛会,期待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更明媚的未来!(作者:赵洁 宫宇坤 )

  来源:农民日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