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实体书店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边界不断拓展,书店结合自身定位与理念,以特色分明、主题突出的经营让人眼前一亮,为消费者打造文化消费新空间,立足于特色主题与场景的书店IP正不断孵化。
近日,创办于1993年的万圣书园历经30年、4次搬迁,在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购物中心重新开业。当日,书店内人潮涌动。很多读者感慨,心中的书店又回来了。
近年来,实体书店从阅读向融合创新不断转型,以“书店+”模式打造出更加多元的消费场景,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又提升了消费者在阅读和休闲娱乐中的体验感。与此同时,“网红”书店不断涌现,成为不少消费者读书、打卡的好去处。
位于北京印刷学院的毕昇书坊是一家校园书店。2023年3月营业,占地面积共800平方米,设有阅览区、文创区、自习区、休息区等区域。走进书店,店内书架排排竖立,独特的白色网点元素烘托出书卷的优雅气质。毕昇书坊负责人袁宇霞介绍,在这样一所以印刷出版为特色的大学里,整齐密布的孔眼有着独特的含义,它们代表印刷微距之下的最小单位——像素,由像素组成的图画与文字经过精妙的出版流程后,成为知识的载体。
书坊内设置了一个区域,可供学生输出创意和设计,学生可根据他们的想法在此进行图书装帧、文创产品的开发。此外,来店的读者可通过免费体验,近距离接触复古印刷机并进行互动操作,独家藏书票、印院风特色文创产品等也“上新”迎客,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
与此同时,书店与博物馆的合作也迈出跨界融合的步伐。在通州大运河博物馆,正阳书局(运河书屋)吸引不少市民打卡体验。走进书屋,发现这里不仅有书,还有咖啡馆、会客厅以及独立的文化艺术区。
据正阳书局负责人琪琪介绍,正阳书局致力于北京历史文献的保护开发及利用。“希望人们在这里通过阅读探寻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了解北京城市发展进程,思考未来的可能性,以此助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琪琪说,“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藏书和出版项目,以及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语言,构建完整的北京学知识体系,搭建系统的北京文化内容资源。如今,单靠销售图书很难支撑书店的运营,我们主动参与在地公共文化活动,探索新的模式,未来也想联合其他团队,提供更多有温度的阅读服务,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激发更多文化创新活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2024年,正阳书局还将举办多场专题座谈、沙龙、读书会等。
除了多业态经营,不少书店在不断完善书店阅读场景的同时,积极打造独特的书店品牌。
京西大悦城内的一家名为米莱知识宇宙的书店,成为孩子和家长周末必去之地。该书店是一家专门服务儿童的书店,以宇宙星空为设计元素。米莱知识宇宙(米莱童书)联合创始人徐天水介绍,米莱知识宇宙以原创图书内容赋能书店品牌建设,店内图书主要面向14岁以下的读者。“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沉浸式阅读空间,让孩子感受阅读的魅力,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童书成为孩子的好朋友。”米莱童书自2017年创建至今,一共打造了50多款“爆品”,2023年6月,书店开业首月销售额就达到63万元,目前每天有1000人至1200人的客流量。
此外,西西弗也探索了新的玩法,西西弗线下实体连锁店与国内沉浸式剧本娱乐文化创意品牌“惊人院”合作,打造了“惊人奇妙夜”线下沉浸式互动解谜活动。不仅成功将剧本娱乐故事融入实体书店,还为读者带来了更具互动感和参与感的沉浸式阅读与游戏融合体验。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上千名读者参与“惊人奇妙夜”线下沉浸式互动解谜活动,并带动更多消费者进入书店。可见,书店为读者提供新鲜有趣的文化场景至关重要。
如何立足内容、不断创新、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这是书店转型发展亟须考虑的问题。业内专家表示,除了多业态融合,应广泛拓展思路、打造主题特色书店形象、创新品牌IP等,这是实现实体书店发展的重要抓手。
“好的书店不仅是旅行打卡地,更是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实体书店应该成为文化体验空间,发挥文化风景线、文化风向标、文化实验场、文化聚集地等功能。”在首都师范大学创意产业与传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嘉看来,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实体书店需要重新定位,找到大众需求与书店可提供服务的交汇点,提供线上场景无法替代的服务。从而成为读者沉浸体验阅读的精神家园,成为市民的文化会客厅和文化活动的承载地。(本报记者 刘 霄)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